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採訪廣州警校課堂 港記者被扣11小時 (《明報》,30/04/2011)

香港有線電視駐廣州記者及攝影師昨日在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採訪時被扣查11小時,至晚間11時半才獲釋,懷疑因採訪內容涉及艾未未等敏感議題。

堂上討論艾未未案

昨早10時左右,有線駐廣州記者林建誠獲該校教師允許進入課堂拍攝,當時講及執法程序,教師以上海殺死警察的楊佳案和維權藝術家艾未未被帶走的案件 作討論議題,引發學生激烈討論。有學生認為,在楊佳案和艾未未案中,警方執法的手法都有問題,更有學生表示看過艾未未在四川拍攝的《老媽蹄花》紀錄片,片 中警察態度驕橫,「看完了都不想再做警察」。

至中午12時拍攝結束,記者一行被該校領導攔阻不准離去,指他們「非法進入」,把所有人帶到一處房間,手機、攝錄器材甚至手表都要交出檢查。

林建誠認為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無權搜查和軟禁,「實在是無法無天」。接受採訪的教師郭豔也被問話及要求寫檢討。

記協主席麥燕庭質疑﹕「就算撇除他是駐廣州記者這一點,根據內地法規,只要得到當事人同意,記者就可以採訪,他們連帶走他的理由都搞錯。」她表示,若內地當局是因為採訪內容而扣查林,倒不如修改法例,限制記者不能採訪敏感內容,「但現在是他們有法不依」。

明報記者

撕衫撫摸毆打 女記者爆埃及性侵經過 (《明報》,30/04/2011)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女海外特派員洛根(Lara Logan),接受《60分鐘時事雜誌》和《紐約時報》訪問,首次披露2月11日在埃及開羅採訪時受逾百名男子包圍性侵犯、身心受創的驚慄經歷,她指衣服 被撕得破碎,自己被他們「長時間用手強姦了」,又聲稱事件讓她「睜開了眼睛」,要留意這些地區女性受壓逼的情。

被暴徒強行拉開 「以為要死了」

40歲的洛根是美國著名戰地記者,當天與公司攝製隊置身開羅解放廣場拍攝,當時埃及面臨變天,民眾擁上街狂歡,但同時他們也步入危險境地。洛根表 示,攝影師換電池期間,攝製隊的一些埃及成員聽到現場有一班人在談論想脫掉她的褲子。同行的當地人遂囑咐攝製隊:「我們得趕快離開這兒」。她道﹕「就是那 刻,暴徒就襲擊我。」

說時遲那時快,一群暴徒已強行將洛根與攝製隊和其保鑣分開。CBS新聞部主管、《60分鐘》監製法格(Jeff Fager)稱,洛根其中一隻手腫了幾日,相信是她試圖緊捉保鑣的手、避免遭暴徒拉走弄成的。

洛根憶述,一班男人將她的衣衫撕成碎片,然後既撫摸她,又打她,「有很長時間,他們用手強姦了我」,「令我震驚的是他們如何無憐憫之心。他們真的以 我的痛苦為樂。那激發起他們施以更大暴力。」她說﹕「毫無疑問,我腦海裏想到的就是要死了。我以為我不但快要死去,而且要經受無窮無盡的酷刑而死。」

大概25分鐘後,一群見義勇為的埃及百姓和士兵將她救出。她隨即飛返美國,入院留醫了4天。

她表示,在事發當初就決定要講這件事,因為這趟性侵犯經歷令她「開了眼」。在事發前,她根本無留意過埃及或什麼地方的婦女受性騷擾程度。「當婦女在一個社會裏受滋擾、受欺凌,便是那社會不對婦女給予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洛根表示,《60分鐘》周日晚播出專訪後,她不會再講述此事:「我不想用這事來為自己定型。」

紐約時報 / 法新社

遭埃暴徒性侵 CBS 女記者:以為凌辱至死 (《蘋果日報》,30/04/2011)


今年 2月 11日在埃及採訪茉莉花革命成功、卻遭暴徒圍毆及性侵犯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女記者洛根( Lara Logan),首次開腔談事件經過,坦言被襲擊的半小時間,一直以為會被暴民凌辱「折磨至死」。

事發在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倒台當天, 40歲的洛根以 CBS首席外派記者身份,在開羅解放廣場,為《 60分鐘時事雜誌》( 60 Minutes)採訪群眾慶祝的情況。

首一小時一切順利,之後傳譯員聽到有人說「想脫下那女的褲子」,心知不妙,立即催促採訪隊離開,但說時遲那時快,暴民已擠開攝影師、監製和兩名司機,將洛根拉開包圍,連保鑣也很快被暴民推走,儘管洛根「一直用力緊緊扯着保鑣的手,用力過猛,多天後手仍痠痛」。

「我的衣服被撕成碎片」

「他們用手強姦我,持續了一段長時間。我的衣服被撕成碎片。」洛根估計有 200至 300暴民出手,亂摸她的身體,對她拳打腳踢。她又驚又痛。「我確信自己正步向死亡,而且是被折磨至死……。」襲擊持續約 25分鐘,終於有一群婦女和軍人介入,將她救走。洛根坦言最叫她震驚的是「暴民的殘酷無情,他們十分享受我的痛苦,那刺激他們更加粗暴殘忍」。

洛 根翌日飛返美國。見到孩子的一刻,洛根「覺得就像獲得第二次機會,而我不配得到……因為我幾乎離棄了他們」。她決定,為了其他有類似遭遇的女記者及「千千 萬萬沉默的女性」,她要說出真相。四天後, CBS發聲明公佈事件。「那讓我毋須獨自挑起重擔,這不再是見不得人的秘密,不是需要羞愧的事。」洛根說。

本 周三返回崗位的洛根坦言,事發前從沒意識到受性侵犯的情況。「女性受性侵犯,就如被剝奪了平等地位……進一步肯定男性的施壓者角色。」她希望透過說出遭 遇,能夠對性侵受害人,尤其是擔心說出經歷會影響工作的女記者,起到鼓勵作用。洛根接受《 60分鐘時事雜誌》的訪問,明晚在美國播出。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警方公佈設置採訪區事宜 (電子傳媒, 29/04/2011)



治安警打壓傳媒新措施 以保記者安全為理由 五一遊行特設採訪區 (《現代澳門日報》,30/04/2011)


【本報訊】治安警察局在今年「五一」遊行中將運用「打壓」傳媒的措施,當局今年別開生面,在遊行期間設立「傳媒採訪區」,但被傳媒質疑當局的決定是意味著當日的遊行中將會出現「對峙」的情況以及當局蓄意限制新聞採訪的自由,治安警則回應聲稱是為了”保障傳媒的安全”。九個團體計劃在“五一”集會遊行,報稱超過二千三百人參與。警方表示各團體將於當日下午二至三時分別由祐漢公園、三角花園等五個地點集合出發遊行至政府總部遞信。治安警已與各遊行發起人開會協商,當中兩個團體以書面提出不同意路線安排,他們分別申請經新馬路及高士德遊行,已被警方拒絕。治安警呼籲遊行人士理性表達訴求、按經修訂後的路線行進,並遵守相關法律。

意味遊行有大鑊嘢

治安警察局發言人表示,今年「五一」遊行中,在「突殊的情況下」會在場設立「傳媒採訪區」,當局會派員舉起指示牌讓記者進入區內拍攝,並會向到場記者派發採訪證,發言人強調,有關安排會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他解釋,「傳媒採訪區」是當局總結了過往經驗而設立,目的是方便記者在安全的情況下拍攝,並配合記者的工作需要,又指有關的採訪區只是短暫時間設立,並在情況容許下區內記者可以自行離開。但由於每家傳媒到場採訪的性質、目的以及拍攝題材均有不同,因此質疑當局的決定是意味著遊行中將會出現「對峙」的情況以及涉嫌限制新聞採訪的自由。在世界上較為文明的地區,採訪遊行均是傳媒的自由,傳媒如何採訪,採訪什麼作為題材,題材中以什麼作為整個活動的重點等,均應由傳媒自行決定,決不需要、亦不容許身為門外漢的當局拉著鼻子走。

治安警共收到九個團體計劃在「五一」遊行和集會的通知,報稱共二千三百人參與。

阻採訪警慣用手段

治安警修訂後的遊行路線,各團體將於當日下午二至三時,分別由祐漢公園、三角花園、永寧廣場、文化中心以及何賢公園五個地點集合出發,遊行同是到政府總部遞信作目的地。治安警已與各遊行發起人開會協商,當中兩個團體以書面提出不同意路線安排,他們分別申請經新馬路及高士德遊行,已被警方拒絕。治安警呼籲遊行人士理性表達訴求、按經修訂後的路線行進,並遵守相關法律。


警方於遊行衝突現場設採訪區 (《濠江日報》,30/04/2011)

【特訊】治安警昨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傳媒解釋遊行當日的採訪安排,警方表示在遊行期間如遇到衝突或對峙的情況,警方將會在現場環境許可的情況下,以安全為首要考慮條件於現場設立採訪區,而採訪區的設置地點需由警方按照現場環境而定,希望傳媒予以配合。

治安警發言人表示,由於示威現場情況多變而且難以預料,所以暫時尚未確定傳媒區設置的地點,如果示威期間發生衝突或對峙的情況,警方將會按照現場的環境,在情況許可的大前提下,以安全為首要考慮條件於現場設置採訪區,在保障記者安全的情況下,配合記者採訪的需要,讓記者在安全及有秩序的情況下進行採訪。

治安警強調,警方一向對傳媒的採訪活動予以積極配合,今年設立採訪區的目的,是希望保障記者的安全,並沒有干擾新聞自由的意圖,警方預計記者區將會設置在封鎖線以內的地方,讓記者在較安全的環境下進行採訪,但未能確保記者可以在採訪區內能夠拍攝示威隊伍的情況,並不排除將採訪區安排在距離衝突或對峙現場較遠的地方。警方表示,採訪區設置的地點由警方按照現場情況決定,希望傳媒予以配合。

另外,除了設置採訪區外,警方亦會於所有遊行結束後安排簡單的總結發佈,簡單公佈遊行活動的情況,如遇到突發事件,警方亦會安排特別簡報會,務求讓傳媒了解示威遊行的情況。


警稱為安全設遊行採訪區 (《澳門日報》,30/04/2011)

【本報消息】治安警察局指出,為配合傳媒的採訪工作,警方將在遊行期間及結束後舉行新聞發佈會;並因應或出現對峙等情況,設置傳媒採訪區,讓傳媒在安全情況下採訪。

治安警指出,總結過往經驗,為配合傳媒的採訪工作,治安警將採取數項措施,包括在遊行結束後,即場舉行遊行活動簡報會,總結活動概況;若遊行期間發生“非常特別”事件,將安排突發簡報,即場回應傳媒提問。在特殊情況及條件容許下,將設立記者採訪區,由治安警人員帶領有需要的傳媒入內拍攝。強調會配合傳媒的採訪工作,但根據過往遊行示威環境複雜多變的經驗,為確保傳媒的安全及減低對警務的影響,呼籲傳媒配合警務人員的指示,有序採訪拍攝,使傳媒及警方的工作在溝通、理解的基礎上有效進行。

被問及採訪區的設立會否妨礙採訪工作,是否預料有對峙事件;採訪區的設立地點,會否與過往般設在距離衝突地點逾一百米的較遠距離。治安警回應指出,總結過往遊行的經驗,假設出現對峙情況,或在封鎖線內設置採訪區,希望傳媒在安全的環境下拍攝。相關地點的位置,須視乎現場環境、情況等因素而定,未有正面回應距離問題。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港大民意網站》今日發放市民對香港新聞傳媒的評價 (26/04/2011)

「... 發現新聞傳媒的整體公信力評分從大約半年前的高位顯著回落至約三年半前的水平,而市民對整體新聞傳媒表現的滿意率就同步下跌10個百分比,繼續低於巿民滿意新聞自由程度的比率 ...」

  • 香港新聞傳媒整體公信力得6.03分...
  • 68%滿意香港新聞自由程度...
  • 30%認為香港新聞傳媒報導負責任...
 

公報簡要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11年4月11至18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03名香港巿民,發現新聞傳媒的整體公信力評分從大約半年前的高位顯著回落至約三年半前的水平,而市民對整體新聞傳媒表現的滿意率就同步下跌10個百分比,繼續低於巿民滿意新聞自由程度的比率。在多種新聞傳媒之中,巿民對電視的滿意程度仍然最高,然後是電台,兩者的滿意淨值分別為正60及56個百分比;對互聯網及報章的滿意淨值分別為正20及15個百分比;而對雜誌的滿意淨值則為負46個百分比。大部分巿民都認為新聞傳媒有充分發揮言論自由,但亦同時有誤用或濫用新聞自由,只有三成認為報道負責。值得注意者,是認為香港的新聞傳媒存在自我審查者超過一半,是回歸以來的新高,主要是認為傳媒在批評中央政府時有所顧忌,但批評特區政府就顧忌不多。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不多於+/-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則不超過+/-0.15分,評分調查的回應率為66%。

 
分析評論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最新調查顯示,新聞傳媒的整體公信力評分從大約半年前的高位顯著回落至約三年半前的水平,而市民對整體新聞傳媒表現的滿意率就同步下跌10個百分比,繼續低於巿民滿意新聞自由程度的比率。在多種新聞傳媒之中,巿民對電視的滿意程度仍然最高,然後是電台,兩者的滿意淨值分別為正60及56個百分比;對互聯網及報章的滿意淨值分別為正20及15個百分比;而對雜誌的滿意淨值則為負46個百分比。大部分巿民都認為新聞傳媒有充分發揮言論自由,但亦同時有誤用或濫用新聞自由,只有三成認為報道負責。值得注意者,是認為香港的新聞傳媒存在自我審查者超過一半,是回歸以來的新高,主要是認為傳媒在批評中央政府時有所顧忌,但批評特區政府就顧忌不多。究竟是什麼事件影響巿民對傳媒的評價,讀者可以參閱《民意網站》中『民意日誌』所載的大事紀錄後再自行判斷。」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港鐵道歉 傳媒組織促徹查 抽廣告指引干預新聞自由 (《明報》,23/04/2011)


港鐵本周二透過其合作逾7年的媒體策劃廣告代理浩騰媒體(OMD),向15份報章發出信件,指報章一旦刊登港鐵的負面新聞,會保留抽起廣告的權利,又要求廣告部與記者及編輯溝通。港鐵昨日解釋,是OMD錯誤闡釋港鐵公司立場,港鐵從沒有企圖或意圖干預新聞自由,又指「經一事,長一智」,就事件向公眾及傳媒機構致歉。不過,傳媒組織則促請當局徹查事件。


列可能抽調廣告6種情

觸發今次事件的信件,內容提到在6種情下有可能要求抽調廣告,包括任何有關港鐵事故,包括列車、鐵路、系統及網絡;任何報道,無論是新的或是相關的,或再報道舊新聞;任何影響港鐵形象的負面報道,包括香港、大中華區和海外;關於港鐵旗下公司的產品和相關服務,包括港鐵的商場、物業及項目;關於港鐵職員及持份者;任何海外鐵路事故會令本地讀者聯想到港鐵。

本港數份報章昨報道OMD致函傳媒事件,港鐵公司事務總經理梁陳智明昨早接受電台訪問時仍表示需時了解事件,又強調港鐵公司從不干預新聞自由,亦無意在港鐵有事故發生時,取消預訂的廣告。

到下午,港鐵署理行政總裁何恆光在梁陳智明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承認OMD在發出信件前,曾將信件的草擬內容與港鐵公司市務部部分員工分享,而因為OMD表示,是業界的標準做法,因此港鐵市務部員工未有異議。他引述港鐵市務部一名員工承認,當時處事敏感度不足。

OMD發聲明認誤解港鐵

同一時間,OMD發出聲明對事件深表歉意,表示收回信件內容。OMD又澄清,事件屬該公司員工誤解港鐵的指引而造成,港鐵從來沒有指示OMD向傳媒對其新聞報道提出任何意見。

記協主席麥燕庭認為,港鐵未能解釋廣告公司為何會將港鐵的要求,演繹為指明要知會報章新聞部,認為港鐵的解釋牽強,未能釋除公眾疑慮,要求政府展開獨立調查。記協晚上發表新聞稿,指港鐵引述OMD指,信件列載的指引是「廣告界的標準函件」,質疑商業機構藉抽廣告干預言論自由是業界標準做法,令人震驚。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亦發表聲明,譴責OMD以抽廣告要脅傳媒不報道港鐵負面新聞,要求港鐵徹查事件,並公開交代,確保港鐵維護及尊重新聞言論自由及編採獨立自主。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鄭家富亦表示不接受港鐵解釋,認為港鐵將責任推卸給廣告公司,事件仍有很多疑點,政府應介入調查。

記協斥解釋牽強 促政府介入

何恆光在記者會回應提問承認,由於早前曾出現港鐵公司的新聞與廣告「擺埋一齊」,「與公眾溝通並不理想」,所以要求通過OMD將版面轉移,但OMD卻錯誤闡釋港鐵公司立場。他強調港鐵過去從沒有因為任何港鐵的新聞而取消預訂了的廣告,令傳媒機構引致損失。

被問到事件會否影響港鐵與OMD的商業合作,何恆光只是說,昨日主要澄清事件,稍後才決定是否有人會被處分,又說「港鐵會負上全部責任,不會諉過於任何人」。


命令式警告信 文法錯誤多

【明報專訊】浩騰媒體(OMD)代表港鐵在4月19日發出的英文信件,經資深英文科教師分析後,認為行文處處透出強硬措辭,當中有不少更是直接命令及警告語句,「語氣不太客氣,肯定不是一般溝通的書信」。


信首三句 語氣不善

福建中學副校長兼資深英文科老師周蘿茜在閱讀公函後分析,信件的格式屬於正式公函,首段文章的頭3句的語氣已經「不太客氣」,首句說明信件的目的是「to reinforce our media placement guidelines」(加強我們對刊登廣告的指引),當中「加強」(reinforce)一字顯示態度強硬,語氣絕非與受眾商討,較客氣的說法應用「reiterate」(重申)一字。

信件第二句以「Should any of the following sitations arise」(假如出現下列情)來作開頭,亦屬命令用語,接續說「we reserve the right to cancel or reschedule any media insertion」(本公司保留權利取消或重新安排任何於貴報已預訂廣告),更是直接發出警告,絕非「客氣用語」。

「簡直可做反面教材」

除了語氣強硬,周蘿茜指出信件的格式、英語文法均有不少錯處,亦有用句詞不達意、不知所云。例如在日期之前加上「Date」一字是多此一舉,頭一句「this writes to reinforce」的文法就「從來無見過」,「staffs」和「stake holders」錯用眾數等等。她坦言,英文信件居然如此粗疏便「出街」,令人難以相信,「簡直可拿去給學生做反面教材」。


學者﹕白紙黑字列出「非常蠢」

【明報專訊】公司花錢在報紙賣廣告同時被揭發醜聞的尷尬情屢見不鮮,有市場營銷系教授說,以上情一旦出現,廣告業界有一套「潛規則」應付問題,例如廣告部會事先與公司私下溝通,安排廣告避開版面來遷就編輯部,但這些規則不會「擺上䒷」商議,更不會「非常蠢」地白紙黑字公然列明出來,因為此舉會令公司蒙上「打壓新聞自由」的負面形象。

廣告公司不能干涉編輯自主

城市大學市場營銷學系課程主任霍信昌博士表示,言論自由是本港的核心價值之一,廣告公司只能「將就」,不能干涉編輯自主。他指出,公司花了錢賣廣告,隨時被同一版出現的負面消息抵消宣傳效果,對公司來說屬「營銷不幸」,因此,一些傳媒機構的廣告部,在得悉同日有該公司的醜聞之時,慣常做法是會先與該公司私下「說一聲」,安排把廣告改版或改期刊登來遷就編輯部,避開與負面新聞正面「交鋒」。

如廣告的同一版面出現正面報道,公司當然「歡迎都鈬唔切」,但編輯部多數會安排廣告「避席」,以免損害報道的客觀印象,令報道蒙上「賣廣告」之嫌。

不過,霍信昌強調這些只屬「心照」的潛規則,「不會擺上䒷面去做,更加不會白紙黑字寫到明咁蠢」。他坦言,對於今次的技術性犯錯感到錯愕,「咁大間公司都竟然會犯這些錯」,算是「非常蠢」,假如在此公關危機上處理不善,難免令形象受損,令人覺得港鐵在打壓新聞自由。


業界龍頭 獲港鐵年度廣告獎

【明報專訊】港鐵一向是廣告大戶,去年多次大手筆增加廣告開支,包括在去年10月斥資500多萬創作一輯以「唔好意思」為賣點的致歉廣告,希望打造公司形象。而與港鐵有長期合作關係的浩騰媒體(Optimum Media Direction,OMD),是全球最大廣告公司之一,在廣告界的地位頗為顯赫,參與的廣告製作包括麥當勞大富翁、日和特盛魚堡廣告和點Jack廣告,以及希爾頓酒店廣告,獲不少廣告大獎。

有資深廣告界從業員透露,浩騰媒體在香港佔的市場比例很大,是主要的廣告公司之一,以港鐵多項發展項目和形象工程的花費來說,相信港鐵是浩騰主要的「大客」,浩騰緊張得失大客也可以理解。

全球有140間分公司的浩騰媒體,表現一向受行內肯定,在上月「最佳港鐵廣告大獎2010」,該公司就獲得「年度媒體策劃機構」獎。浩騰的大客戶,亦包括麥當勞、Levi's、香港流動通訊1010、One2free、渣打銀行、迪士尼樂園等,更曾獲頒紐約美國市務協會創設的「EFFIE廣告效益大獎」。業界對於浩騰這「廣告業龍頭大哥」今次犯的「低級技術性錯誤」,都感到奇怪。


政黨港鐵總部抗議 網民fb號召罷坐

【明報專訊】有關港鐵的廣告公司浩騰媒體(OMD)發信各大媒體,立法會議員及新聞組織紛紛批評此將干預傳媒的編輯自主,要求政府介入調查,民主黨昨日派代表到港鐵總部抗議,更有網民發起「罷坐」港鐵行動。

鄭家富斥卑鄙 諉過廣告公司

民主黨10多名代表昨午到九龍灣的港鐵總部抗議,批評港鐵干預新聞自由,又要求作為港鐵大股東的特區政府解釋及制止錯誤。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鄭家富認為有關手段卑鄙,說不接受港鐵解釋高層不知道其代理廣告公司去信報館,質疑港鐵只把責任推卸給廣告公司。

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對事件表示極度遺憾及關注,任何以「抽廣告」要脅傳媒不報道相關公司或企業負面新聞的行為,都應予以譴責。

香港記者協會譴責有關行為,協會主席麥燕庭指出,港鐵聲稱有關信件是「誤會」及「敏感度不足」,解釋牽強,「如果港鐵只是要求不要將負面新聞及廣告放在報章的同一版面,廣告公司為何會指明廣告部要知會編輯及記者有關指引,叫他們不要報道港鐵的負面新聞?」記協要求政府介入調查,並公開承諾「不會容忍大財團以金錢或廣告利益向新聞界施壓,干預新聞自由」。

在社交網站facebook,有人發起「全港1,000,000人罷搭地鐵——抗議地鐵打壓言論自由」的組群,至今日凌晨零時已逾100人響應,不少網民均在討論區批評港鐵沒有社會責任。


 總編輯給讀者的信

【明報專訊】明報享有編輯自主權。

編輯部與廣告部就像明報這架飛機的兩隻翼,一起帶動明報前進,又各據一方,獨立運作。
我是在4月21日晚上9時許,才從採訪組主管口中,得悉港鐵聘用的廣告公司曾經發信給多家傳媒。

直到4月22日下午1時許,我才從廣告部取得有關信件。

該信是發給多家報館的,內文沒有提及明報;但因有傳媒的報道提及明報,故此,我希望與大家分享4點看法:

(1)明報信奉新聞自由,大老闆張曉卿給予編輯部非常高度的編輯自主權,廣告部亦從來沒有干預編輯部的新聞處理;
(2)我們曾經因為個別公司的負面新聞,被抽廣告,但從未被港鐵公司抽廣告;
(3)因報道負面新聞而被抽廣告,是我們堅持報道真相的代價,今後我們仍會這樣做;
(4)我們不怕得罪權貴,也不怕有人燒明報;我們最怕錯誤報道,歡迎指正。這是我們對香港市民的承諾。

明報總編輯
張健波

港鐵高層卸膊 低層孭鑊 (《蘋果日報》,23/04/2011)


港鐵公司與其媒體策劃公司浩騰媒體( OMD)昨日雙雙向公眾道歉,港鐵署理行政總裁何恆光稱,一名市務部員工曾看過 OMD向 14間報館發出、以抽廣告要脅傳媒不要報道港鐵負面消息的信件草稿,承認員工敏感度不足,但推說廣告事宜全權交由市務部負責,管理層事前未有留意,又強調信件內容並不反映港鐵意願。

OMD則聲稱港鐵從未要求該公司向傳媒施壓,向公眾致歉及撤回信件。港鐵高層本月初不滿《明報》編排港鐵負面消息及廣告的處理方法,要求 OMD為廣告爭取最佳版面。

記協要求港府進行獨立調查

據悉, OMD其後向港鐵市務部轄下廣告部一名初級經理提出向報館發信,又強調信內措辭是廣告業標準寫法,該名經理未有異議,鬧出妨礙新聞自由的軒然大波。

不過,立法會議員鄭家富不接受港鐵高層對事件不知情的解釋,記者協會要求港府對事件進行獨立調查。


港鐵 OMD  炮製低能警告信內幕

【本報訊】港鐵透過廣告代理浩騰媒體( OMD)發信要脅傳媒,引發干擾新聞自由的白色恐怖。港鐵昨日解釋與 OMD在溝通上出現誤會,從未有以抽廣告向傳媒施壓的想法, OMD亦承認未有收過港鐵指示,向傳媒及其報道提出任何意見,但因港鐵市務部職員的敏感度不足, OMD回應客戶要求時又反應過敏,終於攜手炮製出一封「低能警告信」。

記者:呂焯均 蔡建豪 黃偉駿 倪清江

事件的導火線始於本月初,與港鐵合作關係已持續七至八年的 OMD,代港鐵於《明報》買了一個價錢較高的指定廣告位,刊登一則港鐵每晚檢查路軌的廣告。沒想到本月 4日見報時,在廣告的同一版面卻有大篇幅批評港鐵的新聞。

聲稱合乎慣常標準

據了解,港鐵高層認為這種版面安排會大大降低廣告效果,遂指令負責廣告的市務部聯絡 OMD,要求廣告編排需爭取最佳版面,日後再遇港鐵負面新聞時,應避免將廣告刊載同一版面,報章可自行調度廣告到那一版面,也不用退回多付的廣告差價。

OMD接到客戶投訴,即時作出跟進,業務總監關雪儀其後向港鐵市務部轄下廣告部的一名初級經理提出,向報章廣告部發信,並向該名經理送上信件草稿,聲明廣告出街當日遇有港鐵負面新聞,有權抽起預訂的廣告,又指令報館市場部人員須知會編採人員,她強調信件措辭合乎廣告業內的慣常標準。經理對業內慣常做法的說法沒有質疑,同意向全港 14份報章發出「警告信」。

港鐵致歉撤回信件

OMD本月 19日發出「警告信」後,即惹起傳媒及全城猛烈批評,質疑港鐵借抽廣告打壓及干預新聞自由。港鐵高層包括署理行政總裁何恆光等十多人昨晨返回港鐵總部,調查事件經過,以及商討應變方案。查問市務部職員後,高層認為負責與 OMD接洽的經理,已坦誠交代事件經過,承認其敏感度不足,未有考慮對其作出內部處分。至於 OMD,據悉港鐵已考慮採取行動,表達不滿。

何恆光昨日召開記者會,為事件公開致歉,並承認對 OMD信件的措辭感到遺憾,已知會 OMD撤回信件。他強調港鐵尊重新聞自由,無意作出干擾,過去不曾因為報章報道港鐵的負面新聞抽起已預訂的廣告,令報館蒙受損失。他未有回應稍後終止與 OMD的合作關係,只稱昨日最重要是調查事件,處分留待稍後再決定。

OMD昨晚透過公關公司發表聲明,將事件責任包攬上身,稱純屬員工誤解港鐵指引,港鐵從沒有要求該公司對新聞報道提出任何意見,向公眾致歉及撤回該信件。

記協要求政府調查

港鐵及 OMD先後為聯手炮製的「警告信」公開致歉,但事件餘波未了。香港記者協會昨要求政府就事件進行獨立調查,並承諾不會容忍大財團以金錢或廣告利益向新聞界施壓,干預新聞自由;記協亦呼籲各報章要堅守「編輯自主」立場。

報業公會及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均對事件表示遺憾。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鄭家富表示,無法接受港鐵的解釋,又質疑港鐵高層對警告信內容不知情的真確性,最終將責任推卸給 OMD。他認為事件仍有很多疑點,要求政府介入調查。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與甘乃威等 10多人昨到港鐵總部示威,抗議港鐵踐踏新聞自由。

港鐵威脅抽起廣告事件簿

4月 4日
事件:《明報》 A4版報道《港鐵康城四期趕發水尾班車》,同一版左下角是港鐵廣告,引起港鐵高層不滿
4月 4日至 18日
事件:港鐵市務部要求廣告代理 OMD,改善港鐵廣告在各大報章版位的編排
事件: OMD業務總監關雪儀草擬致各大傳媒的信件內容,並把初稿傳給港鐵市務部轄下廣告部一名初級經理過目,雙方同意內容
4月 19日
事件: OMD發信予各大報館廣告部,警告日後報章若有港鐵負面新聞,不排除抽起廣告,又要求將訊息通知編輯及記者
4月 21日
事件:部份報館廣告部將 OMD信件交給編採部,引起編採人員強烈不滿, OMD隨後逐一致電各報館解畫,聲稱是誤會
4月 22日
事件:港鐵就事件公開道歉, OMD聲稱是員工誤解港鐵指示,道歉及撤回信件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港鐵


《明報》總編拍板不報道

【本報訊】港鐵透過廣告代理恐嚇全港報章,源於不滿本月初《明報》將港鐵的負面新聞與廣告編排在同一版。惟事件前晚曝光後,《明報》總編輯張健波(圖)卻拍板不報道這宗新聞。直至昨日港鐵公開道歉,張才發聲明表示廣告部沒有干預編輯部的新聞處理,也沒有被港鐵抽廣告。

《明報》 4月 4日刊登的這篇報道指港鐵趕建發水樓,而同版左下角是港鐵廣告,引起港鐵不滿。

曾因負面報道被抽廣告

今次事件的導火線,源於本月 4日《明報》將港鐵趕建發水樓的報道,與港鐵廣告編排在同一版。事後港鐵透過廣告代理 OMD向全港報章發出抽起廣告的警告信,信件前晚陸續傳到部份報館的編採主管手中。不過,《明報》昨日對恐嚇事件隻字不提,引起該報部份前線記者不滿,質疑有人自我審查。

本報記者前晚 9時許曾致電《明報》總編輯張健波,但他未等記者提出問題,已表示正在趕寫社論而匆匆掛斷電話,昨日手機也一直轉駁至留言信箱。張昨晚發表聲明,承認前晚 9時許,從該報採訪組主管口中得悉港鐵聘用的廣告公司曾發信給多家傳媒,但直至昨日下午 1時許,才從廣告部取得有關信件。

他強調《明報》老闆張曉卿給予編輯部非常高度的編輯自主權,廣告部也沒有干預編輯部新聞處理。雖然曾因為個別公司的負面新聞而被抽廣告,但從未被港鐵公司抽廣告,並認為因負面新聞而被抽廣告,是堅持報道真相的代價。他又表示不怕得罪權貴,也不怕有人燒《明報》,但最怕錯誤報道,言下之意是因為未清楚警告信內容,所以昨日沒有報道。


業務總監上任僅一月

【本報訊】搞出港鐵干預新聞自由風波的廣告代理 OMD( Optimum Media Direction,浩騰媒體),是全球最大的媒體購買公司之一。近一年來香港分公司高層大換班,發出署名信的業務總監關雪儀( Shirley Kwan)加入 OMD才一個月,原於另一大型廣告代理公司工作,經驗豐富。

屬中上層職位

OMD隸屬全球六大廣告集團之一 Omnicom(宏盟媒體),總部設在紐約,全球 80個國家及地區共設 140個辦事處,有 8,000名員工。主要客戶有通用汽車、英特爾、麥當勞、百事食品、 VISA、聯邦快遞和埃克森美孚,香港賽馬會近期也成為 OMD客戶。

OMD主要工作是為客戶策劃和預訂廣告。上月管理層大變動,去年 10月才加入香港 OMD的總經理冼勝初( Roid Sin)上月中獲擢升為行政總裁,全面負責 OMD在港的營運,向香港 Omnicom行政總裁 Jackson Kwok滙報。

OMD上月羅致多名高層加入,關雪儀也是在此時期才「跳槽」到 OMD。她原於本港另一大型公司任職,她現出任的 OMD業務總監( Business Director)屬中上層職位,對上還有部門主管。由於她不是業內新人,有廣告業界人士對於她署名該信件感到愕然。


政府與事件劃清界線

【本報訊】政府貴為港鐵大股東,但對港鐵以抽起廣告要脅傳媒,事前完全被蒙在鼓裏。港鐵董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直至前晚深夜,才首次看到港鐵發給傳媒的警告信。消息人士稱,政府認為由港鐵內部自行處理今次危機最為合適,至於有沒有管理層須「人頭落地」,由港鐵董事局自決。

鄭汝樺收查詢始知事件

據了解,運輸及房屋局前晚收到傳媒查詢後,鄭汝樺才首次得悉事件,並對警告信內容甚為震驚,認為不能接受,當時已立即責成港鐵管理層盡快處理今次危機。政府認為今次純屬港鐵內部問題,是有人執行指令出錯,所以不想直接插手處理,交由港鐵內部處理最為合適。

政府前晚漏夜發表聲明,跟港鐵迅速「劃清界線」,但消息人士強調,政府並不是想要推卸責任,只是不可能對港鐵的日常運作事事插手;政府官員作為董事局成員,也不會過問平日的部門工作。

他認為港鐵高層昨日迅速回應及向公眾道歉,已暫時化解了危機。至於今次事件是否有人要問責「人頭落地」,他認為要交由董事局自行決定。


廣告界:無「標準函件」

【本報訊】 OMD向各大報館發出施壓信件,港鐵署理行政總裁何恆光昨解畫稱,是廣告界的「標準函件」。廣告商協會發言人接受傳媒查詢時表示,對何恆光口中的標準函件聞所未聞。

有資深廣告人指廣告界一向有不成文規則,只會私下向報館市場部的營業代表施壓,絕不會「踩過界」影響編採自主。

絕不踩過界影響編採

有資深廣告人表示,廣告公司一向跟各大報館的市場部有緊密聯繫,如果旗下客戶對廣告在某份報章的版面有任何意見,廣告公司會直接聯絡該報館的營業代表反映意見,「我哋通常都係私下搵個 Sales,哦吓佢、詐佢型,絕對唔會白紙黑字出封信」。

他表示,廣告公司不會直接接觸報館編採部門或前線記者,企圖影響埋編採內容,「如果個客仲係唔滿意,咪抽廣告或唔再落廣告囉,一定唔會隨便踩過界,影響編採」。

對於何恆光聲稱, OMD向各大報館發出的警告信是一封標準函件,著名廣告人畢明坦言聞所未聞。她說從事廣告行業 10多年,先後在 4As(四大廣告公司)工作,也沒有聽說過廣告公司有類似的標準函件,「如果真係有份咁嘅嘢,我真係大開眼界喇」。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記協聲明:譴責港鐵以廣告收益向傳媒施壓 促請政府獨立調查 (香港記者協會)

香港記者協會對香港鐵路公司聘用的策劃廣告代理OMD意圖以是否刊登廣告干預新聞自由的行動,予以譴責。即使港鐵署理行政總裁何恆光在事件曝光後即日撤回有關信函,並向公眾和傳媒致歉,但仍然未能釋除公眾不滿和疑慮,本會要求聲言尊重新聞自由的政府,就事件進行獨立調查,並公開承諾,不會容忍大財團以金錢或廣告利益向新聞界施壓,干預新聞自由。

廣告公司OMD代表港鐵於4月19日發出的信件訂明,一旦報章刊登有關港鐵的負面新聞,保留抽起廣告的權利,並要求報章廣告部向社內的記者和編輯轉達港鐵是項廣告政策。本會認為,港鐵及廣告公司此舉明顯企圖藉抽廣告影響前線新聞工作者的編採獨立。

港鐵承認,廣告客戶發出的信函曾經其市務部職員審閱,但信件內容明顯超越港鐵披露的會議主旨,難以令人接受廣告代理純粹「誤會」港鐵立場而草擬函件並且獲得「敏感度不足」的港鐵員工同意而發出函件。

更令人震驚的是,何恆光引述OMD指,信件載列的指引是「業界標準做法」。其言論令人質疑,商業機構藉抽廣告干預新聞自由是「業界標準做法」,等於公開承認接受這種以經濟壓力干預新聞自由、視傳媒為商界及廣告客戶喉舌的錯誤做法,破壞香港尊重新聞自由的核心價值,本會絕不接受,並且予以強烈譴責。

本會認為,事件單由港鐵處理,已不能令公眾信服,聲言尊重新聞自由的港府應該就此進行獨立調查,並公開聲明,作為港鐵大股東,政府不接受,亦不會縱容港鐵以廣告威脅報章,亦不接受任何財團或企業以經濟壓力干預新聞自由和編採獨立的做法。

本會強調,記者天職是維護社會公義、獨立公正報道,若天職受損,全港,包括財團或小市民的利益均會受到損害。本會呼籲各報章堅守「編輯自主」立場,不要因廣告收益向大企業低頭,以捍衛市民知情權。

香港記者協會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1-926&lang=zh-TW

港鐵涉干預新聞自由 (視頻)

報導負面消息港鐵或抽廣告 (有線電視,2011/04/22 14:12)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05

港鐵承諾徹查廣告指引事件 (有線電視,2011/04/22 14:13)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08

廣告商對報章影響力強大 (有線電視,2011/04/22 14:17)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13

港鐵已撤回有關信件 (現場) (有線電視,2011/04/22 17:06)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23

鄭家富斥港鐵做法卑劣 (有線電視,2011/04/22 17:25)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24

港鐵強調無意干預新聞自由 (有線電視,2011/04/22 18:06)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25

記協表明不接受港鐵道歉 (有線電視,2011/04/22 19:15 )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26

明報發聲明指堅持報道真相 (有線電視,2011/04/22 21:08)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35

明報曾因負面新聞被抽廣告 (有線電視,2011/04/22 22:19)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835

報衰嘢即抽廣告 港鐵無恥 (蘋果動新聞,22/04/22)
http://hk.dv.nextmedia.com/template/dv_channel/index.php?fuseaction=dv15.player&mode=section&id=all&range=d&dv_iss=20110422&sec_id=4104&art_id=15190920&av_id=15191255

抽廣告 高層卸 低層孭 (蘋果動新聞,22/04/23)
http://hk.dv.nextmedia.com/template/dv_channel/index.php?fuseaction=dv15.player&mode=section&id=all&range=d&dv_iss=20110423&sec_id=4104&art_id=15193289&av_id=15193637

抽廣告恐嚇傳媒 港鐵無恥 (《蘋果日報》,22/04/2011)


【本報訊】港鐵透過廣告公司近日向各大報章發出「警告信」,向廣告部重申「傳媒指引」,直言一旦報章刊登港鐵負面新聞,保留抽起廣告的權利,更要求廣告部與記者「溝通」。警告信引起傳媒及政界譁然,記者協會及立法會議員齊聲譴責港鐵踐踏新聞自由。作為大股東的港府即時置身事外,聲稱對事件不知情,卻難以洗脫縱容港鐵之嫌。

記者:白琳、黃偉駿

「本文謹代表公司客戶『港鐵』,向貴報提出加強刊登廣告指引……」港鐵廣告公司 OMD(浩騰媒體)近日去信通知各大報章廣告部,若報道任何關於港鐵及其海外公司的負面新聞,包括鐵路事故,港鐵保留取消或抽調廣告的權利。信件又叮囑廣告部與編輯、記者「溝通」。

港鐵公關部深夜發表聲明,表示港鐵公司無意在事故發生時,取消預訂的廣告版位,港鐵一直尊重新聞自由。

致電各報補鑊圖淡化事件

據了解,港鐵「警告信」的導火線是《明報》本月初報道,港鐵走法律罅,就日出康城第四期入則趕搭「發水尾班車」。同一版卻刊登港鐵每晚檢查路軌的廣告。港鐵一方遂向《明報》表示不滿,引發爭執。為免類似尷尬事件重演,港鐵向各大報章發上述警告信。此信隨即引起行內不滿, OMD昨天逐一致電各報「補鑊」,聲稱只是解釋抽調廣告安排,企圖淡化事件。記者昨晚致電《明報》總編輯張健波,他表示正在趕稿即掛線。

政府發言人表示,港鐵董事局會議從沒提及上述信件,也沒討論抽廣告等相關事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也從未讀過這封信。董事局日常主要討論營運大方向,不會觸及日常運作。

據了解,政府昨天有高層官員讀過此信,對內容大吃一驚,又形容港鐵此舉相當愚蠢。如此無理抽廣告,只會引起不必要麻煩。該名高官預計事件勢必嚴重影響港鐵形象,政府應弄清事件並責成港鐵盡快向公眾交代。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指出,若廣告公司純粹與報章廣告部溝通,純屬商業運作。但此信明顯列出所謂傳媒指引,要求廣告部通知編輯及記者,就算沒有指明嚴禁報道港鐵負面新聞,左右編採方針的企圖昭然若揭,「記者唔負責廣告,只負責跑新聞,做咩要話畀佢聽可能要抽起廣告?就係想影響佢嘅判斷。究竟港鐵將新聞界當做咩?係咪有錢就大晒?」

麥燕庭指出,大企業的廣告部就負面新聞接觸編採部管理層非新鮮事,但從未聽聞有白紙黑字的指引,而且信中提及的「負面新聞」內容廣泛,呼籲各報章主管站穩立場,勿向財團低頭,「如果大家接受呢封信,前線記者會受好大心理威脅,日後咩都唔使報。咁公眾利益喺邊度?八達通出賣港人私隱,係咪唔寫得?反高鐵係咪唔講得?其他公司更加可以彷效,報紙就變成商界喉舌,唔再企喺市民嗰邊。」

促港府檢討港鐵推廣手法

麥又批評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今次責無旁貸,竟然縱容港鐵以廣告威脅報章,干預新聞自由。記協今天將去信港鐵予以譴責,要求對方盡快收回此信,並促請港府檢討港鐵的推廣手法。

立法會議員劉慧卿形容此信「露骨」,赤裸裸踐踏新聞自由,「大陸最興動員富商向傳媒威脅抽廣告,估唔到香港都會變成大陸,越來越混賬。」她又斥港鐵不知新聞自由為何物,「竟然叫廣告部指示記者,知唔知咩叫編採獨立?簡直豈有此理!」



港鐵「警告信」中譯版

日期: 2011年 4月 19日
關於: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本文謹代表本公司客戶「港鐵」,向貴報提出加強刊登廣告指引。假如出現下列情況,本公司有權取消或重新安排任何於貴報已預訂廣告,因有關情況有違刊登廣告目的及減低宣傳效用。
假若港鐵發生事故,貴報作出以下報道:
1. 任何涉及港鐵列車、路軌、系統和網絡事故
2. 任何關於新近、過往或重複事故的新聞報道
假若負面報道涉及港鐵品牌:
1. 涉及在港、大中華區及海外的港鐵企業
2. 涉及附屬公司及其產品/服務,包括港鐵商場、物業及項目
3. 涉及任何港鐵企業的員工及持份者
4. 任何會令本地讀者聯想到與港鐵有關的外地事故
我們懇請你清楚解釋以上內容給貴報內部員工,包括廣告編排組、編輯及記者。如以上提及的事故及/或新聞會於已預訂廣告的日子刊出,請立即知會我們的媒體組。我們將與客戶商討,及盡快建議是否需重新安排/取消廣告。
假若任何涉及以上內容的突發新聞在午夜發生,未能事先通知,貴報廣告編排組需避免廣告在同一版報道出現,但仍需確保我們的廣告刊於在前列版面。
多謝你的合作。


學者斥言論踐踏新聞自由

【本報訊】港鐵以抽起廣告恐嚇傳媒,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形容港鐵以白紙黑字出信,儼如「恐怖分子」,干預新聞自由。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諷刺港鐵高層的公關手法非常笨拙,自毀企業形象。

公關手法非常笨拙

杜耀明表示,過往大財團以抽起廣告來報復傳媒的負面報道經常發生,但多數私下施壓,從未見過會白紙黑字赤裸裸地恐嚇傳媒。他指出必須譴責港鐵踐踏新聞自由,「你估傳媒想寫你 o架咩?港鐵應該好好反省!」要求港鐵向公眾鄭重道歉。

冼日明表示,港鐵的公關手法非常笨拙,形容完全不合格,相信今次事件將會成為日後市場學一課重要的教材。他認為港鐵高層太過情緒化,「如果報道係有失實地方,應該係要澄清,唔係威脅抽廣告」。他指港鐵應該透過與傳媒代表溝通,以解決彼此的誤會,現時做法是嚴重破壞了公司形象。

資深傳媒人吳志森坦言,入行數十年也從未聽過有大財團會如此明目張膽直接干預新聞自由,形容港鐵的行為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他指港鐵今次出信威嚇傳媒不要負面報道港鐵,只會適得其反,相信不會有傳媒機構屈服,「編輯唔會專登攞個廣告喺篇港鐵新聞旁邊,港鐵係咪想做埋老總?」他指港鐵近年刻意提升企業形象,近期又不斷推出一些生動、溫馨的廣告,「原來溫馨嘅背後,係威嚇手段。」港鐵建立的正面形象相信會一鋪清袋。


港鐵霸權加價起樓賺到盡

【本報訊】港鐵雖然是上市公司,但由於大股東是政府,所以一直被認為需要肩負社會責任。不過,港鐵除了在錄得巨利下連年加價外,環保團體又批評港鐵狂建發水樓及屏風樓,處處賺到盡。小業主也炮轟港鐵物業管理公司濫收管理費,打壓成立業主立案法團。

今年 6月再加票價 2.3%

港鐵去年錄得 120億元巨額盈利,但管理層上月底宣佈按可加可減機制,今年 6月起調高票價 2.3%,是連續第二年加價,市民叫苦連天。票價不停加,但服務質素未見改善。

今年初港鐵尖沙嘴站、欣澳站先後被揭發路軌有裂痕,後來港鐵自爆原來過去三年,曾發現的裂痕事故多達 14宗,部份從沒有向公眾交代原因。列車訊號故障近日也不斷發生,日前太子站事故影響服務長達三小時,引起數以千計的乘客怨聲載道。

港鐵近 10年銳意發展物業項目,不停在鐵路上蓋興建發水樓與屏風樓。雖然發展局規管發水樓一成上限的措施,本月 1日已經生效,政府持有的西鐵項目也全部主動跟隨新措施減少發水,但港鐵管理層一於少理,堅持沿用限期前獲批的建築圖則,準備在康城站、大圍站及輕鐵天榮站等上蓋興建發水樓,被居民及環保團體批評是港鐵霸權。

港鐵旗下 30多個屋苑每年帶來數以億元計的物業管理收益,但小業主批評港鐵濫收管理費,而且在多個屋苑打壓小業主成立法團。

近年港鐵負面消息

大加票價
去年錄得 120億元巨額盈利下,今年 6月仍按可加可減機制調高票價 2.3%,連續兩年加價
建發水樓
發水樓規管措施本月生效,港鐵堅持使用獲批圖則,在康城站、大圍站、輕鐵天榮站等多個鐵路上蓋興建發水樓
打壓業主
港鐵打壓旗下各屋苑小業主成立法團,又多次被踢爆濫收管理費,去年被逼向小業主回水數千萬元
故障頻生
近年訊號故障頻生,其中本周一太子站事故影響服務三小時
路軌裂痕
08年至今共 14宗發生路軌出現裂痕導致的事故
剝削員工
最低工資下月實施,但前線員工踢爆港鐵,沒有將員工需隨時候命的整段用膳時間納入工時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曾提名奧斯卡 普立茲 兩獲獎記者利比亞殉職 (《蘋果日報》,22/04/2011)

 醫護人員盡力搶救洪德羅斯(前)及赫瑟林頓,但兩人最終仍不治。路透社
赫瑟林頓前日被炮火擊中前,曾在革命軍協助下從一幢建築物爬下。法新社
洪德羅斯在 2003年於利比里亞採訪的照片。路透社 
赫瑟林頓有份執導的紀錄片《當代啟示錄》,今年剛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互聯網

再有外國記者在利比亞採訪時殉職。曾獲奧斯卡提名的英國電影導演兼戰地攝影記者赫瑟林頓( Tim Hetherington),以及美國得獎攝記洪德羅斯( Chris Hondros),前日(周三)在米蘇拉塔市( Misrata)被迫擊炮擊中身亡,另有兩名攝記受傷。

四名記者受襲時身處的黎波里街,該處是政府軍和革命軍在當地的主戰場。有目擊者指他們一行人正準備離開,卻遭炮火襲擊。赫瑟林頓送院後證實死亡;洪德羅斯頭部重傷,搶救數小時後終告不治。兩名受傷攝記分別是英國人馬丁( Guy Martin)和美國人布朗( Michael Brown)。

卡達菲用港公司輸入汽油

41歲的赫瑟林頓有份執導的紀錄片《當代啟示錄》( Restrepo),今年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該片講述美軍 2007-08年派駐阿富汗的情況。電影拍攝期間他所拍的一張相片,為他贏得 2007年世界年度新聞照片獎。他之前曾在西非國家利比里亞採訪內戰達八年之久,又為「人權監察」採訪乍得和達爾庫爾邊境的屠殺。

同樣是 41歲的洪德羅斯, 10年來先後在科索沃、安哥拉等戰地採訪,曾憑着一輯在利比里亞拍攝的照片,獲提名普立茲最佳突發新聞照片獎。 2006年獲頒攝影界重要獎項「羅拔卡帕金獎」。

兩人是利比亞戰事爆發兩個月來,第二和第三名殉職記者。卡塔爾半島電視台一名攝記上月在班加西採訪時殉職。

米蘇拉塔現由革命軍控制,但不斷遭政府軍攻擊,死傷無數,當地一名外科醫生向記者展示了他用手機拍下死傷者照片和錄影片段,看後令人不寒而慄:有人遭槍擊打爆頭,沒了腦袋;有婦女腹中插着 12.7厘米長的炮彈碎片,要接受手術拔出。

美國外交人員懷疑,卡達菲政府為繞過國際制裁,利用香港中介公司 Champlink,經突尼斯從西部入口汽油,單在今個月已入口 12萬噸。

法新社/路透社

奧斯卡入圍導演利比亞炸死 隨叛軍直擊巷戰 美攝記同殉職 (《明報》,22/04/2011)

【明報專訊】兩名獲獎西方記者周三隨利比亞叛軍直擊巷戰期間,疑被卡扎菲部隊的迫擊炮擊中喪命。死者包括憑執導《當代啟示錄》(Restrepo)而獲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名利場》特約記者赫瑟林頓,和Getty Images的美籍攝影記者洪德羅斯。

利比亞政府軍與叛軍在西部城市米蘇拉塔(Misrata)連日火併。《洛杉磯時報》引述目擊事發經過的攝記切爾韋拉(Guillermo Cervera)說,他們一行6名記者,包括擁英美雙重國籍的赫瑟林頓(Tim Hetherington)和洪德羅斯(Chris Hondros),在叛軍指揮官薩拉赫丁保護下,深入卡扎菲部隊狙擊手隱伏的米蘇拉塔商業區的黎波里街,採訪兩邊陣營爭奪一道關鍵橋樑的控制權。洪德羅斯當天早上拍得叛軍猛烈開火,試圖將卡扎菲部隊的狙擊手逼離藏身地點。他把珍貴照片傳送Getty後,下午再返前線採訪,沒料到這批照片成了遺作。

採訪激戰死於迫擊炮擊

切爾韋拉憶述,當時部分記者刻意沒跟貼薩拉赫丁,想找個較安全位置藏身。他說遇襲前「實在太寧靜,大家都有危機意識,想換個位置。我忽然聽到爆炸聲,所有人伏在地上」。原來迫擊炮彈就在他身旁幾米外爆炸。赫瑟林頓頭腳中了炮彈碎片,渾身是血,一臉蒼白。切爾韋拉亦頭部重創,另有兩名西方攝記被爆炸所傷。

叛軍把他們送院,院方證實41歲的赫瑟林頓死亡,同齡的洪德羅斯經搶救後不治。另有7名叛軍及一名烏克蘭醫生炸死,同日約120人被炮火所傷。

《當代啟示錄》奪殊榮

赫瑟林頓死前一晚,才向他在洛杉磯的公關匯報,與行家入住「安全屋」,稱毋須擔心其安全,不料飛來橫禍。赫瑟林頓死前剛結婚,家人透過《名利場》發表聲明,稱世人將毋忘「他的精彩照片與《當代啟示錄》」。《名利場》編輯部讚揚他是「戰地攝影師的完美典範」。Getty亦讚揚洪德里斯「從沒迴避走上前線,採訪世界的重要衝突,他在利比亞的採訪亦不例外」。就在出事消息傳出前,Getty發布了他周二拍攝的巷戰照片。

赫瑟林頓過去10年長駐西非,採訪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等地戰亂,在利比里亞第2次內戰(1999至2003),他與同事布拉巴宗(James Brabazon)是唯一留守在叛軍戰線的記者,更被時任總統泰勒(Charles Taylor)下令處死。2007至08年間,他與作家容格(Sebastian Junger)攜手執導《當代啟示錄》,隨美軍到阿富汗東部科倫哥山谷拍攝,揭示阿富汗山區前線的美軍生活,獲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更在美國知名的Sundance電影節摘下最佳紀錄片評審團大獎。

洛杉磯時報



《當代啟示錄》深入世上最險境

【明報專訊】由赫瑟林頓與作家容格(Sebastian Junger)聯合執導,在被喻為「世上最致命地點」的科倫哥山谷(Korengal Valley,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接壤地)拍攝整年,緊隨一美軍小隊駐守Restrepo(以陣亡隊友名字命名)哨所,拍攝美軍終日與匿藏深山的塔利班周旋,堪稱和戰火最接近的電影,深刻呈現軍人精神面貌。

赫瑟林頓在Sundance電影節獨立製片影展摘下最佳紀錄片評審團大獎時說:「當親身經歷那麼多的戰鬥……我尋求情感的誠實。這種誠實不是政治立場的左或右,而是如實呈現人們的面貌。我相信我們把好的、壞的也呈現了,這是我們10年來採訪非洲衝突的功力。」影片亦啟發他出版了一本描寫美軍的書籍《Infidel》。容格昨表示:「我無法形容對摯友之死的傷心難過。他是世上最勇敢、最有原則的記者之一。」

法新社/洛杉磯時報



新婚燕爾 為公義捐軀

【明報專訊】赫瑟林頓(Tim Hetherington)1970年生於英國利物浦,擁英美雙重國籍,畢業於牛津大學文學系,主修文學,最近才剛結婚。他在人權觀察任職的好友鮑克奇爾特(Peter Bouckaert)說:「他已計劃安頓下來,與其索馬里伴侶組織家庭,生養孩子。」

他對人道災難的關注,令他走上戰地記者之路。他2006年獲人權觀察委託,拍攝非洲蘇丹達爾富爾及乍得邊境血腥衝突。他2007年推出探討達爾富爾「種族屠殺」紀錄片《The Devil Came on Horseback》,亦獲高度評價。

同年,他在阿富汗採訪美軍戰鬥,拍得一名美兵經一天戰鬥,疲倦地以手掩面的照片,為他贏得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他在該比賽四度獲獎。他參與執導的《當代啟示錄》獲去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各地網民昨開始向他的facebook網頁留言致敬。


屢奪殊榮 8月婚期夢碎

【明報專訊】洪德羅斯(Chris Hondros)1970年生於美國紐約的移民家庭,原打算8月結婚,如今卻與未婚妻陰陽相隔。他曾採訪科索沃、安哥拉、塞拉利昂、阿富汗、喀什米爾、西岸、伊拉克、利比里亞的戰亂,作品見於《新聞周刊》、《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的頭版。

他最廣為人知的照片,是2005年1月拍得一個伊拉克家庭駛過美軍檢查站沒停車,被美軍亂槍掃射,前座的父母慘遭槍殺,後座的5名孩子1人受傷。照片轟動全球,更為他贏得當年的的羅伯特·卡帕金獎。他2004年憑拍攝利比里亞戰亂,入圍普立茲獎的「現場新聞攝影」。



4個月14記者被殺 歷來最密

【明報專訊】記者監察組織「保護中東及北非記者委員會」表示,自今年初阿拉伯示威浪潮以來,記者遇襲事件已逾500宗,部分更導致記者死亡,襲擊數量之多前所未有。

組織成員達耶姆(Mohamed Abdel Dayem)表示,「過去不曾出現這種激烈程度,亦沒有這樣頻繁」。他指出,今年全球被殺記者已有14名,包括今次兩名遇襲死亡的記者,其中有10名死於中東及北非。另外在中東及北非地區有數百宗針對媒體的襲擊個案,包括拘留新聞人員、破壞儀器甚至死亡恐嚇等。自突尼斯與埃及總統被推翻以來,當地新聞自由狀雖有改善,但組織形容襲擊情已逐漸由「可怕變為惡劣」。

路透社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美網絡自由報告 中國被評「不自由」(《蘋果日報》,20/04/2011)

美國人權組織「自由軒」( Freedom House)公佈《 2011年網絡自由》報告,指更多國家箝制互聯網自由,並將中國與另外十個實施高壓獨裁統治的國家評為「不自由」。

12國管制 facebook

報告調查了 37國,依據進入網站難度、網絡內容審查程度、侵犯互聯網使用者權益程度比評,排出各國互聯網自由度。自由度最高的國家依次為愛沙尼亞、美國、德國、澳洲、英國、意大利、南非、巴西;「不自由」國家有中國、緬甸、泰國、越南、古巴、沙地阿拉伯、突尼斯、伊朗、巴林、埃塞俄比亞、白俄羅斯。

報告指,過去一年,互聯網有五大範疇情況惡化: 12國管制 facebook、 YouTube、 Twitter等社交網站。 12國以科技破壞網站或竊聽通訊紀錄。 15國審查甚至封鎖來自獨立新聞機構與各國人權組織消息。

12國以中央網絡設施限制甚至完全阻止公眾進入某些網站。 23國逮捕拘留網誌作者甚至一般網民。

以中國為例,報告指中國擁有世界最先進的互聯網控制系統,多個國際網站的「中國版」被迫審查用戶。在 2010年報告撰寫期間,中國關閉新疆的互聯網服務數月,至少 70人因在網上發佈消息而入獄。

中央社/德國之星中文網

《洛杉磯時報》奪公共服務獎 揭加州貪官吞 4290萬 (《蘋果日報》,20/04/2011)

《洛杉磯時報》記者戈特利布(左)和維韋斯慶祝奪獎。

《洛杉磯時報》去年揭發加州貝爾市有大貪官的報道,勇奪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該報稱,這報道最初只由兩名記者維韋斯( Ruben Vives)及戈特利布( Jeff Gottlieb)負責,隨着醜聞鬧大,後來增至 20多個記者及編輯參與報道。

報道始於去年 7月,《洛杉磯時報》記者揭發,洛杉磯市郊人口只有 3.8萬的貝爾市,居民窮得很,但鎮內八名官員卻涉嫌濫權、走法律罅,侵吞納稅人金錢以自肥,領取超高薪酬,合共將 550萬美元( 4,290萬港元)公款中飽私囊。

八名貪官中,市政經理里佐( Robert Rizzo)最貪。他私自擬定僱傭合約,年薪高達 78.7萬美元( 611萬港元),比總統奧巴馬還多一倍,又為自己及數十名官員非法貸款近 190萬美元( 1,475萬港元);警察局長阿當斯( Randy Adams)年薪也達 45.7萬美元( 355萬港元),是洛杉磯警察總長一倍;連兼職市議員亦領取近 10萬美元( 78萬港元)年薪。

貪官又在過去十年狂加商業稅達 50%,非法徵收逾 210萬美元( 1,630萬港元)稅款,千多間公司受害;另外又非法加退休稅,令納稅人損失約 2,250萬港元。

報道曝光後,洛杉磯縣當局展開調查,於去年 9月拘捕八名貪官,控以串謀詐騙及浪費公帑等罪名,其中里佐更被控 53項重罪。《洛杉磯時報》成功為被壓榨多年的鎮民出了一口氣。

美國《洛杉磯時報》/《蘋果》資料室

首個非印刷媒體得獎 ProPublica爆華爾街黑幕 (《蘋果日報》,20/04/2011)

ProPublica新聞網站編採人員慶祝奪國內報道獎。美聯社

網上新聞機構 ProPublica憑着〈華爾街金錢機器〉系列報道,獲得普立茲「國內報道獎」,是普立茲獎有史以來,首個憑非印刷媒體報道得獎的機構。

為公眾利益 深度調查

ProPublica屬獨立非牟利組織, 2008年 6月成立,總部設於紐約曼哈頓,由《華爾街日報》前主編斯泰格爾( Paul Steiger)領軍, 34名記者專為公眾利益,進行深度調查報道。

今年奪獎的新聞,則由艾辛格( Jesse Eisinger)和伯恩斯坦( Jake Bernstein)炮製,剖析華爾街不當行徑,最終觸發金融海嘯。報道沒提供印刷版,兩名記者在網站報道之餘,也利用數碼工具,解釋錯綜複雜的術語,讓網民更容易明白。

ProPublica主要靠前銀行家桑德勒( Herb Sandler)創立的基金運作,毋須受制於營利或廣告商限制,在公共議題上有較大發揮空間。網站會將採訪成果上載官方網站,甚至免費獨家刊載其他合作媒體的刊物或網站,去年便曾將 100篇報道,供稿予 40多個不同媒體刊登。

ProPublica上年已憑報道新奧爾良醫院在颶風卡特里娜風災後故事,與《紐約時報》雜誌共享普立茲「調查報道獎」。今年再下一城奪獎,網絡力量勢陸續爆發。 ProPublica網站連結: www.propublica.org

法新社/美國 propublica.org網站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半島電視駐京社長 轟中國媒體誤導讀者 (《蘋果日報》,17/04/2011)

半島電視台駐北京分社社長伊扎特( Ezzat Shahrour)前日以中文在內地博聯網上發表長文,炮轟中國官方媒體拒不報道中東茉莉花革命真相,偏袒利比亞獨裁狂人卡達菲,誤導中國的讀者和觀眾。

「只報道卡達菲收復失地」

這篇題為「阿拉伯人對中國媒體的十萬個為甚麼」指,中東近期的茉莉花革命,是阿拉伯世界現代化進程重要事件,但被中國媒體誤讀,「只報道卡達菲收復失地,不報道他請僱傭軍殺他的人民;只報道利比亞人享有免費醫療保險,不報道盛產石油的該國 600萬平民每人能分幾杯羮」。

文章指,中方不願承認阿拉伯國家的革命可以理解,但媒體公信力淪喪,將令中國政府投放 450億人民幣改善國際形象、爭取國際話語權願望落空,「媒體在自己國內都得不到信任,如何能獲國際尊重?」伊扎特畢業於中國瀋陽醫科大學,精通中文。

本報記者

《環球時報》批鬥維權人士 嚇跑前外籍編輯 (《蘋果日報》,17/04/2011)

揭露《環球時報》批鬥艾未未內幕的該報前外籍編輯理查伯格( Richard Burger),原來已打算重返老主僱的懷抱,就是因為艾未未事件而卻步。這位人氣美籍中國通曾經在香港工作兩年,也意識到香港新聞自由的收緊。

「變得太國家主義」

身在陽朔遊玩中的伯格,昨日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分享了他與《環球時報》的愛與恨。 2009年,伯格在博客上尖銳批評中國政府的作風獲得《環球時報》高層賞識,獲任外籍編輯,工作了半年後返回美國。

本月初艾未未失蹤前夕,伯格正與《環球時報》高層洽談重返該報社。卻在這時候,《環球時報》撰文抹黑艾未未,伯格感到自己不可能再為這種傳媒工作﹕「這份報紙已變得太過國家主義,編輯的用詞太過強烈、太過咄咄逼人,我在這時候回去的話,實在跟自己良心過意不去。」

伯格打算稍後到北京,暫時計劃從事一些美資機構的公關工作,他相信自己的敢言並非新事物,在內地的外資公司任職應該沒有壓力。他唯一擔心的是,揭發了《環球時報》高層干預編採自主之後,會為報社中的好朋友帶來不便。

這位美國人曾在香港當過兩年公關,他說﹕「香港的傳媒新聞自由比前收窄了,不過我仍樂觀,香港人不會容許一言堂的出現,看你們《蘋果日報》不是經常嚴批北京政府嗎?」

本報記者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第十五屆人權新聞獎得獎名單 (16/04/2011)

2010年的人權新聞獎共收到236份參賽作品,當中包括84份英文作品、98份中文作品及54份攝影作品,所有作品於去年刊登或播出。(2009年,共有225份參賽作品,91份英文、85份中文及49份攝影作品)

英文作品方面,本屆頒發了8個大獎,24個優異獎;中文作品方面,則頒出了4個大獎,13 個優異獎。攝影方面則有3個大獎,10個優異獎。頒獎禮已於今天中午在香港外國記者會舉行。作品不單止探討香港,還包括亞洲的議題。

網上新聞的參賽作品增加,反映新聞業變革的趨勢,本年有一個大獎及兩個優異獎頒給英文的網上新聞,但中文網上新聞則沒有參賽作品。英文組的評判指,較少記者和新聞機構利用多媒體的影響力。

人權新聞獎是以個人名義參與,但評論及分析組,則可以以新聞機構的名義參與,本年的中英文參賽作品數目分別是13份及7份。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主席Armin Kalyanram表示,中東和北非本年始起爆發的革命源於政府的壓迫和貧窮,本屆的參賽作品提醒我們,中東和北非的問題並不是它們獨有,這些問題在中國也發生。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歡迎本年有更多的中文作品參與,「雖然作品的質素每年有起有跌,但最重要是這個獎項鼓勵我們的同業,在報道新聞時不要忘記人權這個核心價值。」

香港外國記者會主席Anna Healy-Fenton表示,「我們支持不畏強權的新聞界,無論作品是優秀的新聞寫作、千鈞一髮的相片、難忘的新聞畫面。我們很高興今年的英文作品相當優秀,得獎作品也是實至名歸。」

詳細得獎作品名單,可以參閱以下網站:www.fcchk.org  www.amnesty.org.hk www.hkja.org.hk

統計資料:
英文作品
報章 – 一般新聞(兩個大獎,五個優異獎)
報章 – 特寫 (兩個大獎,八個優異獎)
雜誌 (一個大獎,兩個優異獎)
電視 (兩個大獎,五個優異獎)
網上新聞 - (一個大獎,兩個優異獎)
漫畫 - (兩個優異獎)

中文作品
報章 – 一般新聞 (一個大獎,一個優異獎)
報章 – 特寫 (三個優異獎)
雜誌 (一個優異獎)
電視 (三個大獎,四個優異獎)
電台 (四個優異獎)

總數
中文組大獎數目 – 4
中文組優異獎數目 –13
英文組大獎數目 - 8
英文組優異獎數目 - 24

攝影作品數目 – 54
大獎數目 – 3
優異獎數目 - 10

所有參賽作品數目 – 236
本屆參與記者總數 - 47 (沒有署名,或以「本報記者」署名的當一個)
ENGLISH-LANGUAGE CATEGORIES英文作品
GENERAL NEWS 報章新聞

PRIZE大獎
Wan Yanhai – Verna Yu – SCMP
愛滋教育活躍份子萬延海 – Verna Yu – 南華早報

Mainland Lawyers – Ng Tze-Wei – SCMP
中國人權律師面對的危險和挑戰 – 吳子慧 --南華早報

MERIT優異獎
Sex Workers – He Hui Feng – SCMP
性工作者 – He Hui Feng – 南華早報

Li Peng’s Diary – Staff   Reporters – SCMP
李鵬的日記 – Staff  Reporters -- 南華早報

Foxconn Stories – Minnie Chan, Mimi Lau – SCMP
富士康工人的故事 – Minnie Chan, Mimi Lau – 南華早報

War’s Toll On Women, Undiscussed – Nilansana S. Roy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婦女在戰爭中的傷亡數字被忽略 – Nilansana S. Roy – 國際先驅論壇報

Zhao Lianhai Series – Verna Yu, Priscilla Jiao – SCMP
趙連海系列報導 – Verna Yu, Priscilla Jiao – 南華早報

NEWSPAPER – FEATURE 報章特寫
PRIZE大獎
Chain Of Commands - Paul J. Mooney – SCMP
中國政府在西藏的網絡監控 – Paul J. Mooney --南華早報

Where is Gao Zhisheng? – Paul J. Mooney – SCMP
高智晟人在那裡? -- Paul J. Mooney --南華早報

MERIT優異獎
 Death Of a Dream – David Pilling – Financial Times, Asia
菲律賓南部總統選舉大屠殺粉碎民主夢 – David Pilling – 金融時報

The Liu Xiaobo Factor – Verna Yu – SCMP
劉曉波效應 – Verna Yu – 南華早報

Aids Activism on The Mainland – Ng Tze Wei –SCMP
在中國的愛滋病行動 – Ng Tze Wei --南華早報

Women in Afghanistan – Lynne O’Donnell – Agence France-Presse
阿富汗婦女的困局 – Lynne O’Donnell – 法新社

Factory Flawed – Richard Jones – SCMP Post Magazine
如監獄般的富士康廠房 – Richard Jones --南華早報雜誌

The Lost Children of Vietnam / Vietnam’s stolen children – Simon Parry – SCMP
失蹤的越南兒童 / 被擄走的越南兒童 -- Simon Parry – 南華早報

Losing the Plot – Ivan Broadhead – SCMP
消失中的土地 -- Ivan Broadhead --南華早報

Nomadic Priest Keeps the Faith Alive – Paul J. Mooney – SCMP
遊牧教士堅守信念 – Paul J. Mooney –南華早報

MAGAZINES 雜誌
PRIZE大獎
Afghan Women and the Return of the Taliban – Aryn Baker – Time Asia
塔利班重返後阿富汗婦女的處境 – Aryn Baker –  時代週刊


MERIT優異獎
Kashmir’s New Warriors – Jyoti Tottham – Time Asia
克什米爾的新戰士 – Jyoti Tottham --時代週刊

Gathering Dust – Paul J. Mooney – SCMP Post Magazine
石棉縣西安 -- Paul J. Mooney –南華早報雜誌

BROADCAST – TELEVISION 電視
PRIZE大獎
UNJUST – Josefina Bergsten – Wayside Production
人權份子遭殺害 -- Josefina Bergsten – Wayside Production

Who’d Be a Petitioner? – Susan Tart – Blue Ocean Network
誰將會是一個請願者? – Susan Tart – Blue Ocean Network

MERIT優異獎
An Illegal Pregnancy and a Legal Abortion – Melissa Chan – Al Jazeera International
非法懷孕與合法墮胎 – Melissa Chan – 半島電視台

The Pulse: Police Powers I & II  – Luther Ng – RTHK
脈搏: 警權 I & lI - Luther Ng – 香港電台

The Pulse: Confrontation at Times Square – Luther Ng - RTHK
脈搏: 時代廣場上的衝突 – Luther Ng – 香港電台

The Pearl Report: For the Public Good – Douglas George – TVB
明珠檔案: 為公眾利益 -- Douglas George – 無線電視

The Pearl Report: Slave Brides - Renato Reyes – TVB
明珠檔案: 奴隸新娘 -- Renato Reyes – 無線電視

Khmer Rouge Victims – Richard Sargent – Agence France-Presse
紅色高棉的受害者 - Richard Sargent – 法新社


CARTOON 漫畫
MERIT 優異獎
Tainted Milk – Harry Harrison – SCMP
毒奶粉 – Harry Harrison – 南華早報

Madman – Harry Harrison – SCMP
瘋人 – Harry Harrison – 南華早報

ONLINE NEWS 網上新聞
PRIZE 大獎
Myanmar Elections Multimedia Project – Patrick Barta, WSJ staff – Wall Street Journal
緬甸大選多媒體報導 -- Patrick Barta, WSJ staff – 華爾街日報

MERIT 優異獎
China’s Crackdown on Dissent Ahead of Nobel Ceremony - Steven Jiang – CNN
諾貝爾頒獎禮前夕中國政府鎭壓異見份子 - Steven Jiang – 有線電視新聞網

China’s Unlikely Gay Hero - Steven Jiang – CNN
中國非一般的同志英雄  —  Steven Jiang – 有線電視新聞網

CHINESE-LANGUAGE CATEGORIES中文作品
GENERAL NEWS 報章新聞
PRIZE 大獎
 川震兩周年系列 – 覃純健、彭碧珊、張岳弢、何嘉敏、馮樂琳、余俊亮 – 明報
2nd Anniversary of the Sichuan province earthquake series – Chum Shun Kin, Cheung Ngok To, Pang Pik Shan, Ho Ka Man, Fung Lok Lam, Yu Chun Leung – Ming Pao

MERIT優異獎
微博鎭壓六四言論 – 施嘉雯, 覃純健 –明報
Beijing Suppresses June 4 blogs – Sze Ka Man, Chum Shun Kin – Ming Pao

NEWSPAPER - FEATURE 報章特寫
MERIT優異獎

包侄女案番外篇: 律政司「非專業檢控逾半」 —  陳珏明, 陳朗昇 — 信報
External Review Article of Amina Bokhary Case: more than 50 % unprofessional prosecutio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 Chan Kok Ming, Chan Ron Sing –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政改雙雄出獄大踼爆 – 蘋果日報 — 雷子樂
Political reform duo accused of Correctional Department gambling – Lui Tsz Lok – Apple Daily

港拒古巴移民拆鴛鴦 – 羅永聰 – 明報
Hong Kong Government Bars Entry of Cuban Spouse – Law Wing Chung – Ming Pao

MAGAZINES 雜誌
MERIT優異獎
2010 風雲人物劉曉波 全球封殺  —  蔡傳威, 姚智賢  —  壹週刊
2010 Man of the Year – Liu Xiaobo global ban – Choi Chuen Wai, Yiu Chi Win—Next Magazine

BROADCAST – RADIO 電台節目
MERIT 優異獎
深圳大亞灣核洩漏系列 — 李莉, 馮日遙,姬勵思  — 自由亞洲電台
Shenzhen Daya Bay Nuclear Incident Series – Daisy Leung, Sandy Fung, Grace Leung - Radio Free Asia

被關在精神病院的訪民 ---海藍 (蕭振儀) — 自由亞洲電台
Petitioners Locked Up in Mental Hospital – Siu Chun Yee - Radio Free Asia

維權人士背後的女人 — 陳妙玲 — 香港電台
The Wives of Activists – Chan Miu Ling  — RTHK

社運新世代 : 衝擊背後 / 解構社運新形勢 — 周文泰, 朱鍚君 – 香港電台
New Era of Social Movement: The Strike/Decoding the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 – Chow Man Tai, Chu Sik Kwan  —  RTHK

BROADCAST – TELEVISION 電視

PRIZE 大獎
鏗鏘集 : 我沒有敵人 — 劉曉波 – 潘達培 — 香港電台
I have no enemy  – Liu Xiaobo  -- Eric Poon – RTHK

功能組別選舉系列 — 古治雄 — 有線電視
Election of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Series – Koo Zhi Xiong - Cable TV

神州穿梭《神州網絡力量》— 有線新聞中國組 – 有線電視
China Internet Power – Cable TV China Desk – Cable TV

MERIT 優異獎
盛世背後 — 呂秉權, 吳子敏 — 有線電視
Behind Flourishing – Lui Ping Kuen, Ng Chi Man - Cable TV

銀行拒巴籍港人開戶 — 嚴敏璣 — 有線電視
Banks refuse Pakistani-Hong Kong citizen to open account - Yim Man Kei - Cable TV

鏗鏘集 – 警號 —  鄺翠娟 — 香港電台
Hong Kong Connection: Alarm – Kwong Chui Kuen - RTHK

變性苦路 – 趙健成 — 有線電視
A bitter way to be a transsexual -- Chiu Kin Shing  - Cable TV

PHOTOJOURNALISM 新聞攝影
FEATURE 特寫
PRIZE大獎
生活在墓穴中的馬拉貧民 — 秦偉  — 明報
Manila's poor live on tombs in a graveyard - Chun Wai - Ming Pao

Bangkok Crackdown  - Nicolas Asfouri - Agence France-Presse
泰國軍隊武力鎭壓反政府示威者 -- Nicolas Asfouri - 法新社

MERIT優異奬
No Refuge For Myanmar’s Forgotten People  -- Greg Constantine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被遺忘的緬甸人沒有棲身之所 — Greg Constantine  —  國際先驅論壇報

 Fighting For Their Rights – Agence France-Presse -- Bay Ismoyo
為權利而戰 — Bay Ismoyo — 法新社

SPOT NEWS 突發新聞
PRIZE 大奬
祈福被拒 -- 何家達-- 明報
Pray for Blessing Denied — Ho Ka Tat — Ming Pao

MERIT 優異奬
富士康自殺民工馬向前父母廠外跪地痛哭 — 林振東 — 明報
Heartbroken parents cry for suicidal son outside Foxconn factory. - Lam Chun Tong -- Ming Pao

老師: 我有權選特首(突發) — 孔慶初 — 蘋果日報
Teacher says, “I must have a right to vote for the election of chief executive” - Hung Hing Cho - Apple Daily

唐英年用大聲公與大喊「超錯」的示威者鬥大聲 — 余俊亮 — 明報
The supporters of  “Act Now” and “All Wrong” were the competing shouts –
Yu Chun Leung-- Ming Pao

中大師生迎民主女神像情緒高漲 — 余俊亮 — 明報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 students welcome the “Goddess of Democracy” in an upsurge of emotion  -- Yu Chun Leung-- Ming Pao

視障殘疾學童終能親身感受藝術的魔力 — 黃冠華 — 蘋果日報
Visually impaired disabled students finally experience the magic of art  - Wong Kwun Wah - Apple Daily

The Real Toy Story - Richard Jones — Sunday Mirror
‘反斗奇兵’ 的背後 — Richard Jones — 星期日鏡報

青海地震—林亦非 —  壹週刊
Qinghai Earthquake - Lam Yik Fei - Next Magazine

A policeman confronts a child protester in Dhaka.  —  Munr Uzzaman – Agence France-Presse
一名達卡警員正追打一名參與示威的兒童) —  Munr Uzzaman — 法新社

(*All translations are by the HRPA organizing committee and are not definitive.)

評判的名單如下:
Basil Pao          〈攝影師〉
Eva Pils            〈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莊耀洸                     〈香港人權監察總幹事〉
張建邦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主席〉
李雅琴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執行委員會前委員〉
麥燕庭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
張善喻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區家麟                     〈新聞紀錄片監製〉
梁麗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胡麗雲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執行委員會委員〉
梁冰濂                     〈資深大律師、香港大律師公會前主席〉
Ilaria Maria Sala        〈前香港外國記者會主席〉
Armin Kalyanram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主席〉
Jim Laurie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電視項目主任、前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記者〉

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1-921&lang=zh-TW

外籍傳媒人踢爆 總編命搜尋評論按中共路線批駁 《環球時報》抹黑艾未未內幕 (《蘋果日報》,16/04/2011)

Richard Burger的博客披露,《環球時報》「砌」艾未未的內幕。


《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砌」艾未未的內幕曝光。據長期在北京工作的外籍傳媒人理查.伯格( Richard Burger)揭露,該報為抹黑艾未未,上周一( 4日)特別召集全體中方員工進行閉門會議,總編輯胡錫進在會上更下達直接的命令:搜尋一切關於艾被關押的所有中文評論,然後按照黨的路線對艾加以批駁。伯格批評,此舉嚴重違反新聞職業道德。他批評,該報早前批評艾的社論「令人作嘔」,用這些野蠻、醜陋、令人發狂的社論來攻擊艾是弄巧反拙的行為。


伯格在其博客指,自己曾在香港、北京及台北工作,其後再度返回北京。周三( 13日),他以「 The Global Times and Ai Weiwei」(《環球時報》與艾未未)為題,在博客上發表英文文章。他在推特( twitter)上發表連接時亦說,「希望我不會消失」。

伯格指,九天前( 4日),《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召集報社裏所有中方工作人員,到大會議室閉門開會。

會議禁外籍員工出席

他稱,基本上每次開這種會的時候,被稱為「外國專家」的外籍員工都不准參加。他其後透過一名相熟的同事得悉,胡在會上向員工下了一條直接了當的命令:要求他們回去之後要四處尋找關於艾未未被關押一事的所有中文評論,包括在中國各個論壇、門戶網站以及博客上的討論,然後按照黨的路線對他加以批駁。也就是說,要把艾描述為一個自封的獨行俠、一個被西方敵對勢力利用來刁難、傷害和破壞中國的人,他活該被拘留。

伯格說:「這種行為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在艾未未問題上,共產黨要傳達出自己的立場的決心非常大,即使這樣做嚴重侵犯新聞職業道德,也在所不惜。它把五毛黨的概念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面。」

《環球時報》上周先後曾發表兩篇社評,大肆抨擊艾未未。 4月 6日以「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為題的社論指,艾未未是特立獨行的行為藝術家,喜歡在法律的邊緣活動,不斷衝撞中國法律「紅線」,要為此付代價。

4月 8日的社論則以「是誰在嚴重違背法律精神」為題,抨擊西方媒體利用艾案影響中國。

野蠻社論「簡直令人作嘔」

伯格在博客上指,上述社論「簡直令人作嘔」,用這些野蠻、醜陋、令人發狂的社論來攻擊艾未未是弄巧反拙的行為。他又提及,曾與該報一名有教養且很出色的中國女編輯談及艾案,對方的觀點與他截然相反,事件令人沮喪。

對於中國經常說要展示軟實力,伯格認為,中國一隻手在鎮壓,另一隻手要畫出快樂和諧的社會畫面,那是不可能的。本報昨日曾以電郵與伯格聯絡,但直至截稿時仍未有回覆。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昨繼續其微博上引述美國傳媒指,艾未未在紐約生活期間,經常到大西洋賭城玩。其兩條有關艾的微博,吸引逾 1,700名網民評論,而且一面倒批評胡,指中國政府無恥,聲討公安沒有依法辦理艾案。

有網民指:「傳這些消息,能說明抓了艾是正確的嗎?一個邏輯上的可憐者!」也有網民指:「小心戲演過頭遭雷劈。」

本報記者 


話你知  《環球時報》中英文版大不同
 
《環球時報》是由中共官媒《人民日報》主辦的國際新聞類報紙, 1993年 1月創刊,原名《環球文萃》, 1997年改名為《環球時報》,英文版《 Global Times》 2009年創刊。


該報中文版着重美日台新聞,在解讀中國外交政策領域具有一定權威性,在內地一些敏感議題上也經常表達立場,被視為「代表官方立場」。英文版中國及世界新聞並重,對象是英文讀者及外籍人士,它會刊登一些中文版不會報道,或出現與中文版立場相反的新聞,例如英文版早前採訪中國防火長城( GFW)之父方濱興,去年也曾報道藝術家艾未未在北京長安街的遊行等。是次批評艾的社論由中文版刊登。  



《大公報》編輯承認  抨擊文章來自公安部

本港親共報紙連日來以「打手」角色大肆抹黑內地維權藝術家艾未未,其中《大公報》編輯主任昨承認,有關報道「是政府方面發出來的」。而《文匯報》昨繼續以大篇幅「唱衰」艾,指他是「五毒俱全的五玩藝術家」,詆毀國家污蔑民族愧對其父、著名紅色詩人艾青。


高閣:我們決定不再回應

艾未未的姐姐高閣昨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表示,艾未未的情況大家都很清楚,家人目前最擔心的是他仍然音訊全無、下落不明,對於《大公報》及《文匯報》這些抹黑的報道,「我們已經決定不再回應了」。


《大公報》及《文匯報》前日均引述「知情人士」,指艾未未除了偷漏稅,還涉及重婚及在網上傳播淫穢訊息。


《大公報》編輯主任昨回應自由亞洲電台查詢時表示:「你可以想像到它(報道)是政府方面發出來的,但是嚴格地說,這應該是公安部或司法部門的一個政治發佈,所以只能用消息人士,而不是用政治發佈,就是這麼說吧。」


《文匯報》繼續唱衰

而《文匯報》昨則繼續在要聞版以「艾未未真面目:五玩藝術家──五毒俱全」為題進行報道。文章將過去幾天「數臭」艾未未的內容綜合一次,歸納為「五毒」。


該報的文章指:艾未未的一毒是玩所謂的「行為藝術」,褻瀆藝術和公序良俗;二毒是玩政治,充當西方反華勢力棋子;三毒是玩法律,涉嫌偷稅漏稅,銷毀會計憑證,以及傳播淫穢物品罪等,證據確鑿;四毒是玩感情,涉嫌重婚罪,也是證據確鑿;五毒是玩良知,詆毀國家污蔑民族愧對其父。文章稱,艾青若九泉之下有知,肯定也會怒斥這個不肖子孫。


自由亞洲電台/本報記者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採訪手記:當地母親忌諱談輻射 (《蘋果日報》,10/04/2011)

Rokytne輻射污染肆虐,居民普遍從容面對,但這話題對當地母親來說卻是死穴。我在中央醫院兒科部遇上的家長,都歡迎記者拍照。一歲的 Damien發燒,倦極熟睡,他的母親正懷雙胞胎,向我報以親切的微笑。我問她是否擔心孩子受輻射感染,傳譯員 Natalia不肯幫我轉達,「這裏的母親不願意聽到輻射這個詞語,擔心會把噩運帶給孩子。」

Rokytne專門測試人體及食物輻射量的 衞生站則百無禁忌,不但送了一樽蘑菇給我們,又邀請訪客坐上特製椅子測試體內輻射量。當地的人體銫輻射濃度上限為 1.4萬貝可,隨團司機的濃度是 1.1萬,在基輔居住的 Natalia有 450,代表綠色和平(GP)的兩名港人濃度分別是 450和 310。

椅子外形與一般按摩椅無異,我拿掉手提電話坐上去緊靠椅背。半分鐘後研究員說:「 You are zero.」大家都感到詫異。我們討論過去五天在烏克蘭吃過甚麼,原來 GP兩人吃了很多蘑菇,我只吃過一小碟。

到切諾風險不算高

這幾天很多朋友擔心我,或同情老爸。已轉行的前輩也寄電郵給我:「我也去過很多危險地方採訪,當親人在電話裏叫我保重,我確實面臨兩難,無論如何希望你平安歸來。」謝謝各位。相比福島核災爆發初期,到切爾諾貝爾採訪的風險一點也不高。在可承受的風險下採訪,是記者每天都在做的事。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日記者勇闖福島核站 直逼1.5公里範圍 (《明報》,09/04/2011)

有日本記者進入福島封鎖範圍並將所見所聞拍下,一直走至距離核電站1.5公里範圍。

記者神保哲生把長達12分鐘的片段上載至YouTube(bit.ly/ftJyFI),從畫面可見,在20公里封鎖範圍內,街道荒涼,只見有牲畜在街上留連,成群的流浪狗狂吠。神保哲生駕車進入封鎖範圍,然後徒步走到距離核電站1.5公里的地方。沿途可見有汽車駛過,但車中的乘客都穿上保護衣物,相信是核電站職員。從畫面可見,被農民拋棄的牛隻有的在田原,有的則跑到街上。神保的輻射監測器一直響過不停,隨覑他愈接近核電站,監測器聲響更加頻密。監測器顯示輻射達每小時94.2微希,神保自問道﹕「是否有點冒險呢?」一日暴露於該輻射水平,已相當於人類一年接受的輻射量。監測器一度顯示輻射水平高達112微希,人類長時間暴露於該水平的輻射會對身體做成損害。

另外,日本新聞網報道,來自世界各地約1283億日圓(約117億港元)的捐款,至今還未分到災區。目前這些捐款大多仍在日本紅十字會和共同募捐會保管,當局昨天才定出捐款如何分配給災民的原則。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總編自辯 網民怒斥為虎作倀 (《蘋果日報》,07/04/2011)

【本報訊】面對網民批評質疑,《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昨在新浪微博出聲,稱他本人尊重艾未未這樣的藝術家,中國需要這樣的挑戰者,「我還認為中國也需要劉曉波那樣的人」,但「中國法律設定紅線同樣正常,中國對西方的抵制是必須的。只有頂住並消化壓力,壓力才會有積極作用」。

「維權被判刑才叫法治?」

胡錫進百多字辯文召來近千跟帖及大量網民炮轟。有網民戲稱「胡總編的話,前半截是給未來留出路,後半截是給現在留飯碗」;有人更怒斥:「當軍隊對手無寸鐵的大學生和北京市民大開殺戒時,當軍嫂唐福珍自焚、軍人陶興堯和兒子自焚時,當上訪者被關進精神病院時,當維權的律師被判刑時,當老百姓的房子可以隨便強拆時,難道那才叫法治?」

有趣的是,胡起初在貼文中提到了劉曉波的名字,後來卻遭刪去。但最早的貼文已被網民廣為轉貼。有網民說:「胡主編,我提醒你一下,如果你繼續為虎作倀,這個連國家主席都保護不了的體制,一樣保護不了你!」

現年 51歲的胡錫進, 1989年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他一直認為,中國媒體應主動回應西方媒體的「誤讀」,並主張中國媒體應主動掌握報道主動權。

新華社:艾未未涉經濟犯罪

【本報訊】國際社會關注北京扣押艾未未又拒交代原因之際,中共官方新華社今晨零時 14分,對外發英文稿,指艾未未可能涉經濟犯罪,而遭當局扣查。另外,《人民日報》屬下《環球時報》昨發表社評,將艾冠為「特立獨行者」,指他喜歡在法律邊緣活動,衝擊中國法律底線,「他應為自己的特殊選擇付出一些代價」。

「不會因西方批評讓步」

社評題為〈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開篇就駁斥西方借艾未未事件攻擊中國人權是「天大的笑話」,是對中國政治框架的衝撞和無視中國司法主權。社評指,艾喜歡在法律邊緣活動,常幹別人不敢幹的事,「他本人大概清楚,很多時他離法律紅線不遠」。社評坦言,中國在如何對待艾未未這樣的人問題上經驗不多,但只要艾未未不斷往前衝,他有一天觸線是很可能的事;「艾未未如果選擇與普通人不同的對法律的態度,法律不會因為西方輿論的批評,就在一些『特殊的人』面前繞彎,做讓步」。

外界認為,該社評是為當局對艾未未案定性而造勢。網民炮轟該篇社評,《環球時報》網有大量質疑聲音:「千古奇文!」「為甚麼不介紹艾未未具體做了些甚麼?他為甚麼要用特別方式挑戰你們?」「法律可以不為艾未未彎曲,也不應為特權者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