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報道周永康案 中國媒體仍受限制 (「BBC」,30/07/2014)

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終於被立案審查,中國媒體紛紛將已凖備數月的內容頃刻拋出,掀起一場「打虎狂歡」。但次日紙媒的報道尺度卻相當保守,顯示官方對相關報道仍嚴格控制。

北京時間星期二下午,新華社以不到70個字的簡短文字宣佈,周永康「涉嫌嚴重違紀」被立案審查。

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裏,中國網絡媒體爭相發佈各自搜集整理的第一手材料,展開了一場爆料賽跑。

但是,周二晚上爆出的內容,幾乎沒有顯現在星期三出版的中國各大報紙的版面上。

可能是因為宣傳部門的指令,黨報和多數市場化媒體都只是登載了新華社的簡短消息和一篇《人民日報》的評論。

「打虎狂歡」

周永康被立案審查的消息一出,各大門戶網站和媒體的微博微信帳號紛紛將早已凖備好的專題和圖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出。

星期二的夜晚被北京的「鈦媒體」網站形像地比喻為:「紀實歷史一夜,主流新媒體上的『打虎狂歡』」。

在這場「狂歡」中,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就周永康案不點名爆料的《財新網》表現尤為出色。

新華社公布周案消息後僅一個小時,《財新網》就推出題為《周永康的紅與黑》的系列報道,分別是《周的青春歲月》、《周永康的三基石:石油四川政法》、《因父之名——周氏攫財錄》、《「紅頂」、「灰頂」和「黑頂」》、《四面埋伏打老虎》。

上海《東方早報》新創立的澎湃新聞網也是有備而來,接連推出《「大老虎」周永康家族史:從無錫到北京》、《周永康現任妻子賈曉燁老家山西大同,曾在央視財經頻道工作》、《中國能源反腐風暴波及加拿大,周永康妻妹賈曉霞行蹤飄忽》等一系列稿件,可見該網凖備之充分。

「正面引導」

但是,想在紙質報紙上細細品讀「打虎」細節的讀者們恐怕要失望了。

星期三出版的《人民日報》把新華社關於周案的簡短消息放在頭版第三條,同時配發一篇題為《從嚴治黨,堅定不移》的評論,內版沒有更多報道。

即使是《南方都市報》之類的市場化媒體,也大多只是原文轉發新華社消息和《人民日報》評論。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刊載什麼「有料」的文章。

主辦澎湃新聞網的《東方早報》,也未能將網上的原創報道登上報紙。

顯然,中國宣傳部門對有關周永康案的報道仍然加以限制。

另外,宣傳部門還採取措施,引導網上的相關輿論。

設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中國數字時代」網站星期三披露了中國宣傳機構下發至媒體的一則指令。

這則「緊急通知」說:「接中紀委宣傳部通知,請各級各部門組織網評人員在人民網,新華網和鳳凰網,新浪網,騰訊網,搜狐網,網易等主要商業網站關於周永康立案審查相關新聞後跟貼留言,並組織正面網評文章,進行正面引導,口徑以人民日報《從嚴治黨堅定不移》此文觀點為主。同時,各地紀檢網站和政務微博進行轉發和正面評論。」

由此看來,「從嚴治黨」還要從「從嚴治媒」開始。

(撰稿:秦川/責編:尚清)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無國界記者”批評中國控制資訊 記者現身說法印證言論自由遭鉗制 (「自由亞洲電台」,29/07/2014)

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上週六發表新聞稿,批評中國當局通過逮捕、新聞審查和頒佈政治宣傳新規等手段,控制資訊傳播。有獨立記者向本台透露,他近日採訪異議人士遭當局人員跟蹤追捕、新聞遭刪除。

總部在法國巴黎的國際新聞自由組織“無國界記者”上週六發表新聞稿,批評中國政府通過逮捕、新聞審查和頒佈政治宣傳新規等手段,控制資訊傳播。新聞稿列舉雲南網路大V董如彬獲刑6年半、知名媒體人宋志標因為向香港媒體供稿,觸犯了當局的有關規定被迫離職,及有人權組織發現近百個“假推特帳號”散佈中國官方對西藏等有爭議問題的宣傳言論,誹謗、中傷捍衛西藏人權的人士,而海外的維吾爾人團體去年也披露,2009年至2010年,維語網站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內容被當局刪除。記者週二嘗試聯絡該組織總部,但未能成功。

南京獨立媒體人孫林週二告訴本台記者,他正經受著“無國界記者”所描述的來自當局的打壓:
“上個禮拜我逃到了北京,採訪了一些異議人士,回來做了一個視頻,今天早上一發出去就被封殺了。我採訪的人有嚴正學、追魂這些藝術家,以及異議人士胡佳。當局發現我到了北京,跟隨我也到了北京,但是沒有辦法抓到我,因為我把手機都拆散了,放在遮罩袋裏,因此他們沒有抓到我。我採訪的內容估計全部發出去可能就要被抓啦。”

“無國界記者”亞洲部主任本傑明•伊斯梅爾在新聞稿中表示,針對新聞工作者的指控,及不公正司法判決凸顯中國當局目前正強化壓制一切批評聲音,但也同時暴露出對日趨強大的中國民間輿論的擔心。

對此,原北京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焦國標週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當局)一直都在擔心,在意識形態上都是這樣的,他的思維方式是政權的一種本能。這個政權的基因、傳統就是這樣的,比如抓人、媒體控制、輿論掌控。”

“無國界記者”組織曾在今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法國時發出一份新聞稿,稱習為資訊自由的敵人,譴責中國加緊對記者的騷擾、讓網路異議人士和活躍人士蒙受不公正的對待。本台3月報導,該組織的一批成員當時還在巴黎市中心示威,展示一幅習近平作出不雅動作的巨幅合成照,抗議當局侵犯公民言論及資訊自由權利。

而中國在“無國界記者”組織今年初發佈的2014年全球180個國家的新聞自由度排行榜上,比2013年倒退1位,名列第175。但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隨即命令所有的媒體扣壓任何提到無國界新聞自由指數的文章,並要求所有網站刪除相關內容。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港台拒屆退休齡合約監製續約 (《明報》,29/07/2014)

於港台負責3個節目的監製Gary Pollard於港台工作30年,曾拍攝《獅子山下》、協助BBC拍攝過紀錄片《末代港督彭定康》等,見證港台及香港變化,因不獲港台續約,將於8月底離任。(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公務員事務局未有訂明「非公務員合約僱員」的退休指引,港台去年6月向員工發出通告,指年屆60歲退休年齡的非公務員合約僱員,若要續約必須獲得廣播處長批准。繼港台英文台一名資深記者後,於港台工作逾30年、參與超過140個節目的資深節目監製Gary Pollard亦不獲續約。港台稱不會評論個別個案,而未來一年港台約有27名公務員、非公務員合約員工達退休年齡,包括《城市論壇》主持謝志峰。

被指三度招聘 未覓得繼任

現年61歲的Gary Pollard,去年獲續約1年,現於港台負責3個節目,他接受本報查詢時稱,由於他已屆60歲退休年齡,當局曾3次就其職位公開招聘,均未能覓得合適人選,但港台卻不肯與他續約。英文組同事對此感憤怒,質疑有政治因素考慮;他又自言其主持風格或較批判,官員不肯接受他訪問,「袁國強到亞視英文節目,都不肯接受我訪問」;又質疑政府有意英文節目本地化,希望減少港台英文節目的影響力。

謝志峰明年達退休齡

不獲續約後,Gary將於8月底離任,他負責的節目包括時政節目《The Pulse》、文化節目《The Works》及《藝坊星期天》。謝志峰將於明年10月年屆60歲,令人關注他屆退休年齡後,港台會否與他續約。

港台:60歲退休安排行之有效

港台發言人回覆,不評論個別個案,又說合約員工一般獲聘任至60歲的安排行之有效。過去3年,港台共有89名公務員及合約員工已達或超過退休年齡,當中7人因特殊運作需獲續聘。未來一年內,將達退休年齡的則有27人。港台稱會視乎有否特殊運作需要,決定是否聘用已達退休年齡人士,並無政治考慮。

港台工會主席蔡玉玲擔心,事件反映行政凌駕節目質素及需要,看不到行政指令

的迫切性,客觀效果是令年資高、經驗富的員工,不能再服務港台。

年屆60歲續約須處長批准 港台敢言監製被迫退休 (《蘋果日報》,29/07/2014)

資深港台英文時事節目監製貝格里不獲續約,將在下月底被迫退休。

【記者麥志榮報道】廣播處長鄧忍光領導的香港電台最近嚴厲執行員工退休行政規定,向來敢言的資深「港台人」、英文時事節目監製貝格里(Gary Pollard)不獲續約,下月底被迫退休。事件在港台內部引起迴響,有員工認為鄧忍光為討好中央,圖殺一儆百,清洗資深敢言電視製作人,城市論壇主持謝志峰明年亦屆60歲,在行政規定下亦勢將被迫走。

貝格里是港台英文時事節目「The Pulse」及「In Conversation」的監製。他為非公務員合約員工,按以往慣例,合約員工年屆60歲,部門主管可自行決定延續其合約。

續約規定去年突收緊

但去年6月,港台突然收緊規定,退休合約員工如要續約,須經廣播處長批准。年屆60歲的貝格里今年4月獲告知,其合約8月底屆滿後不會獲續約。

但問題是,港台曾多次公開招聘貝格里的空缺,甚至已降低招聘要求,但仍無法找到合適人選。不過,鄧忍光卻堅持不為貝格里續約,改由一位剛升職的員工署任貝格里的職位。

港台發言人接受查詢時表示,按照公務員事務局有關規例,退休員工只會在兩種特殊情況下獲續約,一是公開招聘找不到人接任,二是因工作逼切需要而要短暫留任。

貝格里的職位目前已找到接任人。在過去3年,港台共89名員工退休,當中只有7人因特殊原因續約。發言人又強調,退休員工是否續約並非鄧忍光一人的決定。

不過,貝格里則指出,公務員事務局對非公務合約員工根本並無設定60歲退休限制,港台合約員工60歲必須退休是鄧忍光的行政決定。目前港台英文節目製作,以他經驗最多,可同時兼任多項製作工作,但港台管理層卻根本無定下完善接任安排,只是由現有製作團隊分擔他的工作。

疑殺一儆百討好中央

製作團隊員工曾兩次向鄧忍光遞交聯署信,表達團隊擔心此安排會影響節目質素,但鄧忍光拒絕與員工會面商討。由於此行政安排太不合理,令人不禁懷疑背後另有政治目的,英文節目員工擔心有人為討好中央,要削弱港台英文節目,減低港台國際色彩。也有人認為此舉為討好中央,圖殺一儆百,清洗資深敢言電視製作人。

貝格里在港台內部以敢言見稱,曾製作有關法輪功與青關會紛爭的節目而獲新聞獎,在管理層會議上,敢於挑戰權威,堅持港台有說出真相的義務。在港台興建新大樓撥款風波中,他曾指出港台在九龍塘地皮的賣地收入,足以瀰補興建大樓的費用,又曾指商經局局長蘇錦樑是民建聯前成員,未必會全力支持大樓撥款。

港台製作人員工會主席蔡玉玲指,工會關注收緊退休規定,客觀上會令一批較敢言的資深員工,如城市論壇主持謝志峰等,在年滿60歲便會被迫走。


貝格里1978年加入港台,經歷了港台30年間的發展。

花名「咖哩菠蘿」曾拍《獅子山下》

【本報訊】貝格里(Gary Pollard)1978年加入港台,曾先後擔任教育電視、戲劇、時事等節目製作崗位。被同事改花名為「咖哩菠蘿」的貝格里,經歷了港台電視30年的發展。

貝格里在英國Bristol University修讀電影時認識了當時赴英留學的導演張婉婷,78年來港探望舊同學,從此決定留港並加入港台工作。貝格里是港台首個外籍導演創作廣東話劇集,90年代加入港台戲劇部,擔任多套劇集幕後創作,當中包括《獅子山下》。

其後他一度離開港台,97年曾協助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紀錄片《末代港督》。2004年重回港台,監製英文時事節目。

直抒己見或令高層不快

貝格里指出,聽聞管理層曾透露,要他離開是為了建立例子,以免日後人人退休都要續約。他亦承認自己經常在內部會議上直抒己見,可能令管理層不快,但他是廣播人,必須真實表達自已所見及所想。

《主場》總編 :政治壓力一直有 結業感突然 (《明報》,29/07/2014)

 (明報製圖)
《主場新聞》總編輯余家輝昨午回到主場位於觀塘的辦公室處理善後工作,他表示將在本周四舉行員工大會,但暫未能肯定創辦人蔡東豪會否出席。(楊康琪攝)

【明報專訊】網上媒體《主場新聞》上周六結束,董事兼創辦人蔡東豪當日只透過公開信宣布決定,連日來未有現身解說。《主場》總編輯余家輝表示,事後一直與蔡保持聯絡討論善後,亦會在本周四舉行員工大會,但蔡東豪只表示說會盡量出席。然而,余家輝對蔡的決定「感突然」,稱事前感受不到任何先兆,之前員工如常工作,但承認營運網媒政治壓力「一直都有」。

周四員工大會 蔡東豪稱盡量出席

蔡東豪身兼精電國際行政總裁,精電國際的員工稱蔡昨日外出開會並不會回公司,也不清楚他今天會否返公司。被問到蔡近日有否上班,員工就不願多談。

余家輝昨下午返回《主場》位於觀塘的辦公室處理善後,他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蔡東豪在周六發表「各位,主場新聞今天要結束了!」的公開信後,一直只透過電郵和電話與他溝通。余又說,在公開信發表前幾天已得悉蔡東豪要結束《主場》的決定,並曾與蔡商討善後事宜。

余家輝說,《主場》結束原因已在公開信中交代,他沒有補充,「相信創辦人這樣做一定有原因的」。對於在七一遊行或佔中6.22投票後,曾否有人向他們施加更大政治壓力,他回應說「壓力一直都有」。

《主場》結束後,網站內的文章都被刪去,余家輝表示,正在思考有什麼方法可讓博客取回文章。

網民下月辦追悼會

另外,除了網民自發設立網上平台收集昔日《主場》的博客文章,facebook群組「政總留守抗爭日記」就發起下月3日在添馬公園舉行「主場新聞追悼會」。

陳健民:未聞佔中者退出

蔡東豪過去積極參與佔中運動,被形容為佔中十壯士,近日傳聞十壯士中有人受壓萌退,佔中發起人陳健民回應,至今亦無收到任何人表示要退出佔中,亦沒有人取回佔中意向書。他表示,佔中受到各種卑劣手段打壓,「但我們決不倒下」。

新主場有望兩周內成立 (《蘋果日報》,29/07/2014)

 昨日爆出《主場》原已與《華爾街日報》談好合作計劃,讓《主場》可以轉載《華爾街日報》的新聞。互聯網
區家麟承認,要將博客群打造成與《主場》一樣的平台,就必須更強的班底。資料圖片

【本報訊】《主場新聞》上周六突然宣佈結束營運,不過主場精神不滅,相繼有網民發起「重整」計劃籌建新主場。其中《主場新聞支持佢撐下去》facebook群組昨於專頁發表聲明,計劃在兩周內完成組建以公司形式營運的新獨立網評平台,吸引《主場》博客轉到新平台延續主場精神。據群組發言人透露,新平台骨幹為資深網站業界及網路廣告行銷人員,新平台內容會比舊《主場》更廣泛,以期做到收支平衡。

主場曾與華爾街日報談合作

昨日原為《主場新聞》成立兩周年的日子,不少網民向已經停運的《主場新聞》說聲「生日快樂」。《號外》前出版總監黃源順,早前原有計劃為《主場新聞》製作兩周年特刊,並且於《P Magazine》附送,但是最終因為《主場》結束而臨時抽起。

昨日亦爆出《主場》已經與《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s)談好合作計劃,原定趁昨日兩周年之際,安排《華爾街日報》新聞進駐《主場》。

負責計劃的美國道瓊斯集團員工Allen Ng昨在個人facebook指,合作計劃談判近兩個月,但最終因《主場》停業而流產,認為是香港的損失,但文中未有透露合作形式等細節。據了解,合作計劃讓《主場》可以轉載《華爾街日報》的新聞。

Allen說:「《主場》不僅是一盤生意,我選擇跟他們合作,因為我在香港找不到擁有如此質素與視野的媒體。」

網上拯救《主場》群組繼續遍地開花,由十數位活躍《主場》的博客在facebook自組的「主場新聞博客群」,昨日繼續更新博文,截至昨日已有逾五萬人「讚好」。

參與博客群的區家麟昨接受《壹錘定音》訪問時指,《主場》以「我城.我觀點.我主場」作口號,希望吸引關心社會,相信文字及公義的人發聲,成立兩年已具一定影響力。

區家麟認為專頁只是中間站,「度氣唔可以畀佢散」,但他承認,要將博客群打造成與《主場》一樣的平台,就必須更強的班底。

繼高登網民有意另組新媒體重組《主場》後,一群資深網站業界及網路廣告業界人士亦計劃成立新網站,吸引原來的主場博客「轉場」到新平台。業界在facebook發起《主場新聞 支持佢撐下去》群組,昨日發表聲明,希望兩周內成立一個「新主場」。

群組發言人接受查詢時表示,希望以公司形式經營,除新聞時事及博客撰文,也會與大型網上平台、專欄作家、網上紅人及藝人合作,以求取得收支平衡,主場博客可繼續堅持原本的筆風,繼續捍衞言論自由。

群組發言人又強調,團隊沒有財團支持,現正與《主場》前員工及博客討論合作。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同願言論自由精神不死  網民救文章博客fb發聲讓主場重生 (《蘋果日報》,28/07/2014)

一直向《主場》提供文章的博客在facebook自組「主場博客群」,繼續向讀者提供文章。 互聯網

【本報訊】《主場新聞》前日忽然結業,網站不留痕迹,刪去所有報道和博文。讀者沒有洩氣,集合眾人之力收集新舊文章,讓《主場》重生。「主場博客群」即日起在facebook繼續更新博文,發起人之一的徐緣向本報表示,但願《主場》象徵的自由精神不死。

記者:白 琳

《主場》宣佈結業後,網民分別開設「全民拯救主場新聞文章大行動」和「自己文章自己救」facebook專頁,呼籲網民提供《主場》昔日文章,並透過google備份網頁挽救「珍貴文獻」。

「大家都唔希望咁就完」

與此同時,一直向《主場新聞》提供文章的博客在facebook自組「主場新聞博客群」(https://www.facebook.com/housenewsbloggers)。

徐緣說,前晚與十數位活躍《主場》的博客商討,一致共識另設平台,向讀者繼續提供《主場》博客的文章,「難得《主場》結合咗力量,大家都希望唔好咁樣就完。」他形容《主場》是代表香港言論自由的重要傳媒,博文能登上這片自由天地,是一份榮耀。《主場》原本有數百名博客,目前他們聯絡上其中數十人,稍後會向《主場》確認博客身份。平台即日起陸續上載博客文章,「希望主場博客精神不死」。

《主場》創辦人蔡東豪連日來拒絕回應傳媒提問。與蔡一同創辦《主場》的劉細良昨在facebook貼出維港上空滿佈烏雲的照片,並指蔡東豪與梁文道十年前的八月在商台「拒絕執行滅聲命令而被解僱」,歷歷在目,這十年大家總算「忠於自己」、「為香港做點事」,豈料如今又再成為新聞主角,「十年磨一劍,最終……心裏很難過」。

高登仔擬自組新媒體

獨立評論人協會昨發聲明,對《主場》結業感惋惜痛心,又指香港此時此刻處於歷史轉捩點,失去如此重要媒體是讀者損失。協會指蔡東豪在告別信道出的恐懼,反映不少港人心聲,呼籲港人財政上支持敢言的媒體,「力保香港擁有言論自由的最後一道城牆」。

《主場》忽然「熄機」,不少網民認為自組財政獨立的新媒體才是出路。高登網民「我想做好人」前晚開始召集網民籌組類似《主場》的網上媒體,聲言「主場新聞唔做,我做!」一眾「巴打」踴躍獻計。目前已有知名博客加入,並計劃邀請《主場》博客提供文章。


 佔中死士蔡東豪前日結束自己創辦的《主場新聞》。
另一佔中死士徐少驊被傳因受壓而退出佔中工作。

佔中死士接連受壓

佔中死士接連遭受打壓。除了蔡東豪忽然結束主場新聞,另一死士也因內地生意夥伴受牽連,本月放棄佔中的工作。有傳該名死士就是資深傳媒人徐少驊,徐昨對傳言不置可否,只稱蔡東豪結束主場的聲明令他「感受甚深」。

本報昨就傳聞向佔中死士邵家臻查詢,他稱該名受壓放棄佔中崗位的死士,過往非常活躍,為佔中「仆心仆命」,但他的死士身份,令內地工作夥伴受牽連,「國內工作要停頓,生意有具體damage。佢自己捱得過,但唔想連累人。」邵表示體諒,「唔會洩氣,而係覺得無奈、滄涼。我輕身上路,可以行耐啲,行多一日得一日。」

徐少驊:對蔡聲明感受深

邵又聽聞,近期越來越多義工受壓而退出佔中運動,部份義工的內地親友更被「警告」。他直指義工及死士的遭遇同出一轍,「所有事嘅主軸就係恐懼、打壓。」

佔中倡議人陳健民說,為免相關人士受騷擾,不便披露詳情,只稱連串事件對佔中工作未有重大影響,義工們更團結和堅定。

本報昨向徐少驊查詢是否退出佔中前線工作,他以WhatsApp回應:「若你所言是真,我就不能說甚麼。若你所言不真,我就沒甚麼可說。唯一想說的是,蔡東豪的聲明所反映出來的感受讓我感受甚深。」

加沙戰火分化美國 《紐時》捲爭議 (《明報》,28/07/2014)


 以色列周末單方面宣布停火24小時,但中途指哈馬斯繼續向以方發射火箭炮,恢復對加沙攻勢。炮火昨在加沙市東造成一團團數十層樓高的煙柱。哈馬斯其後宣布停火24小時,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斥責哈馬斯「連自己的停火令都不遵守,正繼續向我們開火」。(路透社)

上周二,芝加哥親以國人士示威,舉起標語呼籲「從哈馬斯手裏解放加沙」。(法新社)

【明報專訊】以巴衝突再起,倫敦與巴黎歐洲城市爆發大規模反以示威之際,美國輿論卻在激辯傳媒的報道取態,自由派大報《紐約時報》首當其衝,被兩派人士質疑有欠「客觀中立」:親以團體批評該報偏袒哈馬斯,自由派則批評它對以國觀點照單全收。曾多次到中東採訪的本港資深新聞工作者張翠容指出,與歐洲同行相比,美國主流傳媒向來親以色列,但民間近年多了同情巴人的聲音,《紐時》被批「反以色列」,反映它在報道以巴問題上兩面不討好的困局。

親以輿論批膚淺

一個名為「中東新聞準確報道委員會」(CAMERA)的親以組織本月中在《紐時》大樓外賣廣告稱:「哈馬斯攻擊以色列並不出奇。《紐時》攻擊以色列也同樣不出奇。」該組織並非首次針對《紐時》。無獨有偶,《紐約觀察家》上周封面罕有以黑白大字標題斥《紐時》膚淺輕率的視以巴在道德上對等,紀實報章只記錄了加沙戰事的一面之辭。」該刊質疑《紐時》在新一輪以巴衝突中的報道偏頗,不當地將以軍與哈馬斯一視同仁,只報道巴勒斯坦的一面之詞。

這個封面故事其實是衛斯理學院猶太史教授奧爾巴克(Jerold Auerbach)的長篇評論,他譏諷,《紐時》本身為猶太人創辦的報紙,但創辦人力求避免成為「猶太人報章」,如今此一目的終於實現。他既批評《紐時》的編採團隊,又逐一批評知名記者紀思道等評論作者,斥責他們藉機放大巴人的苦難,卻不提衝突起因是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在先,也不提哈馬斯如何令巴人受傷害。

自由派斥淪以喉舌

就在被指「偏袒巴勒斯坦」後兩天,網上又出現質疑《紐時》偏袒以色列的聲音。事緣《紐時》上周五頭版探討哈馬斯是否如以色列宣稱般用「人盾」掩護,報道認為,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哈馬斯及其他武裝組織強迫平民留在遇襲地區,但「無可否認,加沙武裝分子在平民地區活動,招來(以軍)針對平民建築還火,從而藉增加傷亡人數,令其一定程度上在外交舞台受惠」。同日,加沙一所聯合國學校遭砲火擊中,最初幾乎所有傳媒都稱砲火來自以軍坦克,但以軍發言人辯稱曾偵察到當地有哈馬斯火箭。包括全國廣播公司記者等在現場的同行都質疑以方說法,《紐時》網站則改稱以巴互相指摘,不清楚誰襲擊。

這兩則報道都惹自由派輿論批評,認為《紐時》試圖為以軍開脫。自由派博客米切爾(Greg Mitchell) 便聲言,上周五是《紐時》「恥辱的一天」。《紐時》公共編輯本月14日便透露,以巴相關報道收到讀者逾千封電郵,分別指摘該報偏袒以色列或偏袒巴勒斯坦。

民間同情巴人聲音漲

美國傳媒向來被視為親以色列,蓋洛普調查亦顯示,同情以色列的美國人佔多數。張翠容亦向本報稱,跟歐洲傳媒相比,美國傳媒的確較親以色列,主要是因為保守派猶太人及右翼基督教會影響力大。但她指出美國民間近年已出現新趨勢,開始多了同情巴勒斯坦的聲音,像Democracy Now等獨立傳媒興起已令民間開始質疑美國親以色列立場。不過她認為,美國政府支持以色列的立場未必因而動搖。

明報記者 林康琪


社交媒體直擊慘况 挫以國文宣

【明報專訊】以巴衝突數十年來,從未如今天有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可讓記者即時報告戰鬥現場慘狀。歷歷在目的破敗房舍和孩童受難畫面,助巴人在國際社會爭取支持,壓倒以色列政治文宣。非但親巴人新聞網站如Mondoweiss,連歐美主流新聞頭條乃至親以媒體,都出現以色列在傳媒戰上失利之類話題。

巴童受難照激發同情心

哈馬斯亦在社交媒體與以色列展開激戰。該組織用英語、阿拉伯文和希伯萊文,在自設的網頁和Twitter、facebook帳戶報道傷亡者的故事,講述他們的起居生活及如何喪命。以色列國防部採用的新媒體亦由2010年的5個增至40。以國國防部在2012年已設立「短片戰爭室」,由專人剪輯戰地部隊即時傳送的片段,發表於網誌和社交媒體等。以色列《國土報》還曾披露,當局利用獎學金誘使7所大學的學生在社交網絡對外發表親政府言論和資料。

然而精心鋪排的文宣所帶震撼難比巴人血淋淋受難畫面。單以Twitter論,附標籤「#GazaUnderAttack」(加沙受攻擊)的貼文一個月內超過400萬則,同時期用「#IsraelUnderFire(以色列受襲)發帖的不足20萬。英國記者梅森(Paul Mason)一針見血指出:「任何跟進加沙衝突的人,都見得到數以百計獨立拍攝的影像、關於平民死亡、住宅與民用基建遭到破壞的陳述。這些事件顯示誰贏了加沙社交媒體戰。這是社交媒體與我們從前賴以理解戰爭的舊式等級體制傳媒渠道之間的勢力均衡起巨大轉變的證據。」


一名巴林男孩在反對以色列攻擊加沙的示威中,手持「停止殺戮加沙的孩子」的標語。(法新社)

張翠容:不應強持平

【明報專訊】以色列官方及親以團體不時質疑外界只報道以軍軍事行動,不提哈馬斯發射火箭這一背景,有失客觀,本港資深戰地記者張翠容認為,「客觀中立」這四個字雖然冠冕堂皇,但有些時候不能為了「客觀」而各打五十大板,「應該批評就批評,為何還要多加兩句來『持平』?」

憶述美電台扮中立拒報空襲

張翠容對美國傳媒在以巴衝突中的「客觀中立」有親身體會。她憶述,2004年以一家美國電台特約記者身分進入加沙採訪,半夜碰到以軍空襲,她跑到現場看到人們瓦礫中挖掘出傷者,當中還有嬰兒。她立即致電電台稱可作現場報道,但負責人要她先找以色列官員回應,做到「平衡中立」。她當時抗議,指那是突發新聞,還要她半夜找回應是強人所難。結果該電台後來以她所做的新聞「不適用」為由,跟她中止合作關係。

官方消息忽略巴人受壓背景

張翠容慨歎,以巴衝突每次經過幾乎一模一樣,連加沙婦孺遇襲後呼天搶地的畫面也似曾相識,但卻未能走出衝突循環,甚至連部分採訪加沙多年的記者也感到泄氣,質疑「這類故事還有新聞價值嗎?」她指出,以巴衝突一起,傳媒多從以色列官方渠道獲得信息,講述以色列遭哈馬火箭襲擊所以要「自衛」,但當中許多鮮有交代哈馬斯為何發射火箭其實跟以色列多年封鎖加沙有關,以及加沙人民生活如何艱苦這一背景。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東問題專家格爾文(James L. Gelvin)接受本報訪問時亦指,加沙再現血腥衝突,以色列難辭其咎:以方在西岸大舉拘捕與哈馬斯有關的人員,包括部分過往與哈馬斯進行囚犯交換時釋放的人,令哈馬斯受壓及感受騙;以方阻止巴人政府向加沙4.3萬僱員支薪及與埃及新政府聯手封鎖連接加沙與埃及的地道,加強對加沙的經濟封鎖,都激化了哈馬斯對以敵意。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主場新聞長期虧蝕 宣布結束 瀏覽多廣告少 梁文道:與政治立場有關 (《明報》,27/07/2014)


 「主場新聞」成立於2012年8月,創辦人分別是梁文道(左起)、劉細良、蔡東豪及宋漢生,網站主要參考美國政治新聞兼網誌網站「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模式成立,主場一名則源自2012年特首選舉的電視辯論,候選人唐英年和梁振英不斷喊出的「呢個係我嘅主場」。(「主場新聞」圖片)
 「主場新聞」結業,其位於觀塘萬年工業大廈的辦公室大門拉了閘,未有運作,下午有不同傳媒在門外等候,但未見有職員返回辦公室。(葉家豪攝)


【明報專訊】網上媒體「主場新聞」下月成立兩年,董事兼創辦人蔡東豪昨日突然宣布結束營運,他在聲明中慨嘆,主場上月平均每日「獨立瀏覽人次」有30萬,表現算理想,但在不正常的社會及市場氣氛下,廣告收入不成比例,主場創辦至今每月從未達至收支平衡,「有人問我,主場新聞有沒有出現抽廣告情况,答案是沒有,從未落,何來抽?」、「從生意角度,主場新聞實在看不到曙光」。另兩名創辦人劉細良與梁文道表示非常可惜,梁指出,主場瀏覽量極高,但廣告量奇少,顯然是其政治立場傾向泛民,令中資機構、大財團紛紛卻步。

平均每日瀏覽人次達30萬

主場新聞昨下午約5時突宣布結束,約15名員工昨日部分人在家當值,下午4時許仍在網站及facebook上載新聞,休假員工則被突然通知「休假幾日,過幾日才返公司執嘢」。創辦人之一的梁文道承認,蔡東豪數日前曾向他與劉細良交代會結束主場,梁對此表示失望與無奈,擔心新媒體日後難以生存。

《蘋果》減合作版面 資金大減

綜合不同消息與梁文道所指,主場未能繼續營辦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主場開初營運資金,大部分是來自於蔡與《蘋果日報》財經版「金融中心」的合作計劃,其撰稿和合作費均投放於主場,涉及金額每月數十萬元,但今年初蘋果因被抽廣告而要削減預算5%,「金融中心」遂由原來星期一至五刊出,變為只在周一刊登,可投放於主場資金大減。梁文道說,主場每年營運資金相信要數百萬元,在虧蝕下一直由蔡自行斥資。

大部分廣告靠蔡「拍膊頭」

其次,梁文道提到,主場每日瀏覽多達30萬人,相信是眾多網上媒體之冠,理應有不少廣告客戶,但廣告量過去兩年幾乎沒有,「大部分是靠蔡東豪拍膊頭爭取回來」,「肯定與政治立場有關,否則難以解釋,中資機構肯定無廣告,但大財團、銀行都無興趣落」。有消息指出,曾經在主場賣廣告的,包括電訊盈科及大快活,但估計因蔡是大快活的非執行董事才找到這廣告。

梁文道形容,蔡視主場為「親生仔」,一直希望把主場當作一盤生意營運,因此不願意接受捐款,蔡上月初受訪時亦樂觀指出,網站每日瀏覽次數有數十萬,有近200名活躍博客,不擔心生存問題,又說收入開始增加。但昨日他在網頁上發表「結束」聲明,改變了說法,「做一個正常媒體、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也不容易……一心以為可做一個關心香港的公民、一個相信市場的商人,很明顯,我錯了」。


蔡東豪去向受關注 傳接任《蘋果》社長

【明報專訊】「主場新聞」突然結束營運,外界隨即關注創辦人蔡東豪的去向。傳媒界流傳,蔡或會加入《蘋果日報》,接替早前退休的董橋擔任《蘋果》社長。本報昨日致電《蘋果》總編輯張劍虹,他說﹕「唔知道有呢件事。」被問到對「主場」結束有何看法,他說﹕「沒特別看法。」蔡東豪昨於網上發表聲明後,便未有接聽或回覆本報查詢電話。

《蘋果》總編﹕唔知道

50歲的蔡東豪除了活躍於傳媒界,在商界打滾多年的他曾在不同集團擔任職位,包括精電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該廠是全球汽車顯示屏最大生產商,位於廣東省河源市,蔡每周都要到內地一次處理業務。

聲明指往返內地提心吊膽

昨日他發表的聲明中,提到自己現在往返內地,過境時都「提心吊膽」﹕ 「(民主派)被抹黑、被翻舊帳,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我亦感覺到這種壓力。還有,作為一個經常往返內地公幹的商人,我得承認,每次過境都會提心吊膽,但這是我過分疑神疑鬼嗎?那種感覺,根本不可能向外人說得清楚。」

蔡形容,令他最不安的是,家人也感受到壓力,終日替他擔心,「在家吃飯,我堅持不開電視,因為我不想面對面跟家人討論社會話題,我知道他們只會愈來愈擔心。家人因我憂慮,我傷心」。

蔡拒接受讀者捐錢

蔡東豪早前接受訪問時指出,不少人建議主場呼籲讀者捐錢,但他不打算這樣做,主場創辦人之一梁文道透露,另一創辦人劉細良亦曾對蔡有此建議,蔡並不同意,因蔡仍然想把主場當作生意營運,強調二人並沒有因此而摩擦。


網媒未獲廣告商重視 學者:須靠「水喉」支援

【明報專訊】「主場新聞」營運兩年便告終,創辦人蔡東豪在關閉公告中承認網站未試過收支平衡。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分析,主場之死說明商界普遍低估網媒的宣傳力,仍傾向在傳統媒體落廣告有關。他又認為,這與主場傾向民主派取態無必然關係,「傳統媒體也有取態,但落廣告是各取所需,香港網媒廣告rate card(價目表),相比內地、外國低得多。」

廣告價目表較內地「低得多」

馮應謙續指出,對比內地廣告商對網媒平台愈加重視,香港在這方面「走慢了很多」,港網媒似乎必須依靠背後有「水喉式」大額資金或媒體集團支援,並增加大量贊助式鱔稿,例如「蘋果動新聞」近年推出不少與品牌合作的宣傳短片,目的也是為支援多媒體平台營運。

今年初開創「852郵報」的傳媒人游清源亦表示,經營網媒困難,必須「輕兵」減省成本,現時維持員工人數在9人左右,他估計以主場規模,每月開支平均比「852郵報」多一倍,即至少60多萬元,單靠小量廣告確難以支撐。但他對網媒前景審慎樂觀,現正透過中介公司為網站物色廣告,盼望年底前為網站增加每月10多萬元穩定收入。

獨媒接文化項目 屹立10年

2004年成立的第一代網媒「獨立媒體」,其社交網站專頁現有近15.6萬個「讚好」(likes),但全職受薪員工僅得3人。

創辦人之一朱凱迪解釋,獨媒以社團註冊,透過讀者小額捐款及承接研究、文化項目,籌集資金支持網站營運。他認為「獨媒」屹立10年,證明這種營運方式可持續,難度在於維持具熱誠的特約記者及編輯團隊。

白色恐怖瀰漫 主場新聞結束 (《蘋果日報》,27/07/2014)


綠白雙色的標誌,從今再也點不進,網站一去不歸,手機程式報廢,遺下只有一封告別信。營運近兩年,影響力穩步上升的《主場新聞》昨突然宣佈結束,創辦人蔡東豪傍晚在網站公佈消息,直言現時社會瀰漫一片白色恐怖,令他感到恐懼及困擾,加上巿場扭曲,廣告與影響力不成比例,收支至今未平衡,只得結業,他在信末說,「我實在盡了力,也只能走到這麽遠。」

記者:張嘉雯 溫婉婷 王家文 

《主場新聞》2012年成立,創辦人包括蔡東豪、文化人梁文道、中策組前全職顧問劉細良和網上書櫃創辦人宋漢生,以「我城.我觀點.我主場」為口號,以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為師,擅長綜合、分析及「策展」新聞資訊,以精簡的infographics為賣點。兩年前籌備開網時正值反國教風潮,提早於7月28日誕生,原定明天就是兩周年。

過境提心吊膽 家人感壓力

昨日下午約5時,蔡東豪在網站刊出告別信,開宗明義表示網站要結束,以「我恐懼」、「我誤判」及「我愧疚」為分題,解釋結束營運的決定,直指對目前的社會環境感恐懼,「原來今天的香港已經變了……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恐懼──不是陌生,而是恐懼」。

上月參加「毅行爭普選」的蔡東豪提到近日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抹黑、被翻舊賬,他沒透露有否類似遭遇,只說「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他亦感壓力,又說自己經常往返內地經商,「每次過境都會提心吊膽」,其家人也感到壓力,「終日替我擔心」。他又指自己錯判形勢,雖然網站每日有30萬人次瀏覽,但「在不正常的社會及市場氣氛下,主場新聞的廣告收入跟它的影響力,不成比例」。他認為香港現時不單價值觀扭曲,巿場也扭曲,「從生意角度,《主場新聞》實在看不到曙光。有人問我,《主場新聞》有沒有出現抽廣告情況,答案是沒有,從未落,何來抽?」

他在文章中流露出失望,「我的恐懼及誤判,源於我曾一度相信香港還是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心以為可做一個關心香港的公民、一個相信市場的商人,很明顯,我錯了」。

外媒關注港新聞自由受壓

蔡東豪昨只發表告別信,沒有回應傳媒查詢,網站內的新聞及文章則全部隱去,在告別信刊出約兩小時後,兩個手機應用程式也相繼停止運作,不少網民對《主場》停運感震驚,直言「香港已死」、「還我主場」。BBC中文網、台灣三立、《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多個中文媒體均有報道事件,有台灣學者指香港自由被中共打壓的速度驚人,呼籲台灣人團結起來,不要蹈港覆轍。

創辦人之一梁文道透露,蔡在一年前已經提出廣告收入的問題,「佢話其實唔對路喎,咁樣做落去,我哋有影響力,hit rate又唔差,unique viewer啲數字又升緊,咁冇理由個廣告係咁呀。」他指蔡東豪特別聘請員工招攬廣告,但結果不理想,相信和《主場》的政治立場有關,「佔中呢啲議題,除咗《蘋果》就係《主場》,唔打《主場》打邊個呢?《蘋果》咁established都俾人抽廣告,《主場》仲喺度等緊(廣告收入),點等呀?」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對《主場》結束表示震驚及惋惜,認為近年由於主流傳媒受打壓,網絡媒體及民間記者成為香港重要的第五權,《主場》是其中的表表者,《主場》結業證明「老大哥」已經無孔不入,香港政治及新聞自由已垂危。

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指,是政治環境令蔡東豪憂慮而放棄,近期連串政治事件,包括國務院的一國兩制白皮書,令到與政府異議者受壓。他又指相信短期內難有相近規模的網站取代《主場》地位,未來網媒將傾向小規模經營,會缺乏讓人放膽評論時事平台。

主場新聞 蔡東豪「告別信」(節錄)

‧原來今天的香港已經變了,做一個正常公民、做一個正常媒體、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恐懼--不是陌生,而是恐懼

‧當前政治鬥爭氣氛令人極度不安,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賬,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我亦感覺到這種壓力

‧作為一個經常往返內地公幹的商人,我得承認,每次過境都會提心吊膽

‧家人也感受到這股壓力,終日替我擔心。家人因我憂慮,我傷心

‧在不正常的社會及市場氣氛下,主場新聞的廣告收入跟它的影響力,不成比例

‧創辦至今,每月從未達至收支平衡。最大問題是在可見將來,香港社會氣氛只會更見緊張,從生意角度,主場新聞實在看不到曙光

‧我的恐懼及誤判,源於我曾一度相信香港還是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心以為可做一個關心香港的公民、一個相信市場的商人,很明顯,我錯了

‧對於支持主場的博客、海內外讀者,你們終於發現,原來我也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我實在盡了力,也只能走到這麽遠


蔡東豪去年決志佔中。資料圖片

去年決志 佔中十死士之一

由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金融才俊,到決志佔領中環十死士;從「為香港做點事」到「我恐懼」的蔡東豪現年50歲,年薪千萬,在加拿大念工管出身,90年代初回港出任長江基建策略及投資高級經理,後轉職中建電訊執行董事。他01年涉足傳媒,以筆名「原復生」在《信報》寫專欄「原氏物語」,打響名堂。

上市公司CEO 年薪千萬

自02年獲俞琤邀請出任商台營運總裁,蔡東豪正式踏上傳媒之路,04年商台發生鄭經翰、李鵬飛等「名嘴封咪」風波,同年8月離開商台,08年起在《壹週刊》寫專欄,2011年起更負責《蘋果日報》財經版「金融中心」內容。

蔡東豪受訪時透露,出身雖非富裕,但從未窮過,對金錢概念不強烈。他熱衷參加毅行者,曾錄得17小時49分完成的紀錄,是「超級毅行者」。去年他連同其他九人決志佔中,是佔中十死士之一。

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委員的蔡東豪,05年起出任上市公司精電行政總裁(CEO)兼執行董事,2013年度連同花紅總薪酬約1066.6萬元,較2012年度增8.72%。精電主要從事設計、製造及銷售液晶顯示器,去年盈利約2.43億元,按營業額計,歐洲客戶佔總營業額約36%,中國客戶佔約35%,美國佔12%,廠房位於廣東河源。


劉細良對主場新聞未能繼續走下去感可惜。

梁文道:香港真係好大鑊

【本報訊】主場「大腦」蔡東豪決定「斬纜」,其他創辦人雖感無奈仍然支持,劉細良對主場未能繼續走下去感可惜,同時感傷心和難受;梁文道則指從未見過蔡如此心力交瘁,確實要好好休息,他指主場結業,顯示「香港真係好大鑊」,言論空間與內地分別不大。

劉細良:傷心難受

劉細良接受訪問時,表現可惜和無奈,「個新聞網站一開始,成功一路運作到𠵱家,我相信新媒體係未來主要嘅形式,所以我哋只可以行到呢一步係好可惜。」看到讀者的留言,他很感觸,「有啲(讀者)話好傷心、有啲話好難受,咁其實我自己見到都好難受……係新媒體入面,我哋同讀者嘅關係係close好多,所以對於讀者,我係有份歉意,佢哋會好失望、好傷心」。他指蔡事前曾與他溝通,作為朋友會義無反顧支持其決定,「我諗任何香港人喺今時今日都會share到Tony(蔡東豪)嘅感受」。

梁文道透露,蔡東豪狀態極差,「未見過佢咁心力交瘁」。他認為香港已與大陸無大分別,指「香港真係好大鑊」,「可能我都要開番個facebook account,因為我不嬲冇用,𠵱家冇咗個平台,係咪大家第日都要做自媒體(We Media)呢?」



三子籲有條件人士繼續堅持 佔中死士企硬「抗爭仲有一線生機」

《主場新聞》在推動和平佔中運動扮演積極角色,《主場》創辦人蔡東豪更是佔中「十死士」之一,昨日突宣佈結束,佔中發起人陳健民及其他佔中死士無不震驚,相信與中央為人大常委會下月底就政改作決定,封殺真普選,佔中隨時一觸即發有關。但他們均表明不會屈服,要以行動反擊中共打壓,又呼籲有條件參加抗爭的人,必須繼續堅持。

記者:呂浩然 張婷婷 蔡朗清

陳健民昨日驚聞《主場》結束的消息,曾嘗試聯絡蔡東豪,但一直未能聯繫上。陳表示上月出席《主場》舉辦的派對時,感到氣氛較為樂觀,萬料不到《主場》會突然結束,他知道《主場》一直以來都艱苦經營,但從蔡的聲明可見,事件「肯定唔係純粹經濟壓力,肯定有其他方面壓力」。

陳健民:好可悲的一天

陳又估計,今次事件意味下月人大常委拍板啟動政改,有可能「作出極差嘅決定」,近日接連有佔中支持者或媒體遭打壓,例如滋擾佔中支持者的家人、工作或生意夥伴,就係先行打擊佔中的手段,務求令佔中支持者或媒體「收聲」,「當你身邊嘅人受到壓力嗰時,你個心會有內疚感,咁你就會退下(佔中)」。

陳又慨嘆昨日是「好可悲的一天」,擔心主流媒體已不斷收縮,佔中要依靠新媒體傳播訊息下,《主場》結束會影響佔中行動,但表明佔中三子會企硬,「見到呢啲情況就更加明白我哋點解要走呢場運動」;又稱「有啲人做唔到我哋理解,但係可以有條件做嘅人更加要去做」。

佔中十死士之一的錢志健,昨得悉《主場》結束後曾發短訊予蔡東豪,表示尊重蔡的決定。不過錢志健亦提醒港人不要再自我感覺良好,因為從警方日前在《蘋果日報》外荷槍實彈演練,加上昨日《主場》突然結束,可見形勢之差是前所未見,錢表明即使他也擔心自己的狀況,但依然覺得「如果大家仲覺得香港係有得救、仲可以救,就要fight、要抗爭,抗爭仲有一線生機」。

邵家臻:不會貿然退出

另一死士邵家臻稱,雖暫未聞蔡東豪會退出佔中,但認為蔡的聲明不單指《主場》,「我覺得佢對佔中都有啲唔同諗法」。邵坦言每位參與佔中的人士都有家庭、工作和自己的難題,若蔡選擇退出佔中,他會表示尊重,「我相信Tony(蔡東豪)都用其他形式去參與、關心」,但同時亦不排除蔡的聲明會動搖部份佔中人士,不過他不會貿然退出,否則只會讓反佔中、支持假普選的人更加張牙舞爪。

將會參與佔中的前港視編導蔡錦源直言,《主場》一直支持佔中運動,今次結束相信與中央打壓有關,「但我相信越打壓,反抗力越大,激起巿民參與和平佔中」。關鍵並非佔中少了一個網上發聲平台,而是看出中共竟因《主場》親近民主派而封殺,「呢度係香港,中央咁樣做,直情係白色恐怖」。他表明不會因今次事件退縮,會勇往直前參與佔中活動,「我唔係做啲乜嘢,只係坐喺度」。


《主場新聞》立場鮮明反國教。圖為2012年大批市民在政總外反國教情況。資料圖片

中央逐步控制網媒

【拆局】

《主場新聞》突然宣佈結束,震撼力猶如網絡原爆,震驚泛民及社運圈,不少泛民中人指,網絡媒體興起,近期多次社會抗爭行動,《主場》都扮演推動角色,而中共亦明白網絡已成兵家必爭之地,但香港又無法像內地進行網絡審查,只有以經濟打壓網媒,再以「銀彈」扶植親北京的網絡媒體,「逐步將網媒河蟹(和諧)」。

「用經濟打壓餓死你」

《主場新聞》立場鮮明批判梁振英政府、反國教,在社會活動中扮演主導角色,泛民中人指最重要是《主場》以即時新聞方式,加上政治分析,可以發揮「set agenda(設定議題)」作用,「好多年輕人、甚至係記者、政黨職員、助理都睇住《主場》,有時《主場》即時評論政治事件,好影響佢哋睇法」,而《主場》亦積極參與和平佔中,創辦人蔡東豪是「死士」之一,「中共一定唔想《主場》再為佔中推波助瀾,既然唔可以好似內地咁禁你,就梗係用經濟打壓餓死你」。

除了打壓外,近年網絡亦出現大批親政府網媒,「一係明刀明槍挺政府、一係扮中立不談政治,只講國際、網聞等花邊新聞」,這些網絡媒體相信獲北京銀彈支持,「咁一手餓死反政府網媒,另一手就製造大量河蟹網媒,最後就可以控制網上輿論」。

《蘋果》記者


 《主場新聞》雖有自己編採團隊,但規模很小。資料圖片


批判政府 轉載博客文章

【本報訊】《主場新聞》以「我城、我觀點、我主場」為口號,概念來自2012年3月特首選舉論壇上,唐英年揶揄梁振英的金句「呢個係我嘅主場」。創辦人蔡東豪與劉細良等人認為,香港人一直抱着過客心態在港生活,他們希望推出《主場新聞》,帶出香港是港人主場的訊息,並立志要成為港版《The Huffington Post》(美國著名網上媒體)。

曾因未註明出處惹爭議

《主場》立場親泛民,對政府批判,但除政治議題,亦轉載大量文化藝術及國際新聞,加上網站設計清新高雅,獲不少中產及網民愛戴,在社交媒體興起及網絡蓬勃發展的帶動下,於社交網站facebook的官方專頁至今累積逾23萬Like。

《主場新聞》雖有自己編採團隊,但規模很小,網站每日主要靠轉載其他主流媒體報道,並將不同報道整合簡化「加工」推出,方便讀者了解事件,但就因為有時轉載別人報道未有註明出處,引起非議。而《主場新聞》的興起,亦一度在網上引起新媒體將取代舊媒體的爭論。

《主場》近月推出手機版,廣告雖收入不多,但沒推出讀者收費計劃。《主場》常轉載不同博客文章,亦會轉在facebook上一些受網民歡迎的文章,不少讀者及網民因而改變了閱讀習慣,每日到《主場》網站瀏覽這些博客專欄。著名博客林忌稱《主場》的誕生雖「造大咗個餅」,吸納了一批過往不上網的五六十後讀者,但也令不少博客的網站人流減少而失去網上廣告,損失慘重。


《852郵報》創辦人游清源。資料圖片

《852郵報》游清源:唇亡齒寒

【本報訊】《主場新聞》的創辦人從不諱言是依循美國成功網絡報紙《The Huffington Post》的模式,力圖在港闖出一片新天地。這類媒體以新聞網站、聚合網誌形式營運,除了新聞評論,內容很多時取材自博客網誌。《主場新聞》離場,同類媒體《852郵報》沒有因為少了競爭對手欣喜,反而感到唇亡齒寒。

蔡東豪曾為房車賣廣告

網上媒體的價值很多時要看瀏覽量,Amazon.com旗下Alexa有為本港網站訪瀏覽量作排名,首位為谷歌(Google)香港,《主場新聞》排第57位,類近的《巴士的報》第60位、《852郵報》第81位。《主場》雖排名高,但早前《蘋果日報》削減財經版「金融中心」專版見報日數,令《主場》稿費收益減少。近月更看到蔡東豪要親自上陣,為豪華房車賣廣告寫車評。

《主場》創辦人蔡東豪上月接受本報訪問時,就強調一直是「當一盤生意咁做」,但坦言《蘋果》佔了新媒體市場瀏覽量、廣告收入很大份額,「其他嗰啲變咗難做」。

《852郵報》創辦人游清源對於《主場》結束,感到唇亡齒寒,是香港的悲哀。他表示蔡東豪所遇到的問題,他完全感受到;惟蔡需要到大陸做生意,游慶幸自己沒有這方面的考量。游對營運和廣告仍樂觀,表示《852郵報》的經營成本較《主場》少,營運半年有些少廣告,每月虧蝕約10萬元。為吸引更多廣告會加強人手和推出報道式廣告(advertorial),希望可收支平衡。

至於政治立場方面,《852》亦經常批評政府,游表示創報至今,都強調是賣views而不是賣news,社會上有些荒謬、違反常識的事件,都不會避忌指出,如反佔中簽名、政改諮詢報告等,「咁小學雞,有時好難頂喎!」他相信若《852》有一天要結束,原因多數是白色恐怖,「用到國家級方法搞你,冇憂慮就假嘅」,不停的恐嚇、威逼,電腦入侵,自己和9個同事都是血肉之軀,都要生活、有家人。

中大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表示,廣告客戶着重媒體可以接觸多少讀者及讀者停留時間多久,若流動量、停留時間低,廣告收益便低。而競爭者不單是新聞平台,還有其他娛樂網站。除了經濟問題外,還有政治問題。他指有人會覺得這些網站傾向民主派,「廣告市場主要由商界決定,會考慮好多複雜因素,會混入政治因素考慮,因而影響收入」。



員工博客愕然流淚

【本報訊】《主場新聞》突然結束,員工、作者也愕然流淚。《主場》16位員工會按勞工法例遣散,據知就算高層職員也是昨日才得悉事件,有員工甚至是透過facebook看到蔡東豪的聲明,才獲知公司即時結業,難過得流淚。至於為《主場》提供文章的一眾作者及Blogger都大表驚訝,有的更仍在撰寫原定刊登《主場》的文章,「一切如此突然,眼淚完全止不住」。

總編輯昨晨才獲悉

《主場》總編輯鍾沛權昨稱,昨晨才獲悉《主場》結束的消息,而全部16名員工都會按法例遣散。據悉,部份員工更是瀏覽facebook主場專頁才得知事件,大為錯愕。另外,勞工法例規管僱員工作滿兩年才可獲遣散費,由於《主場》開業只約兩年,故相信大部份員工都只獲一個月代通知金。

為《主場》提供文章的作者、Blogger也感驚訝,其中坦言在《主場》出身的作者陳婉容在facebook稱感到震驚難過,因突然意識到「在香港做親民主媒體,原來是一條絕路」。她說昨晨剛完成一個訪問,原定昨晚在《主場》刊出,結果事與願違,令她錯愕得流淚不住。


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昨表示,現時香港傳媒已去到最艱難及最具挑戰的時刻。資料圖片

記協:最艱難時刻

【本報訊】過去一年本港傳媒飽受打壓,暴力襲擊、抽廣告施壓等,連營運不足兩年的網媒《主場新聞》也在「一股白色恐怖氛圍」下宣佈結束。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昨接受港台節目《星期六主場》訪問表示,現時香港傳媒已去到最艱難及最具挑戰的時刻,出聲可能連工作都保不住,認為最終損失將會是香港人,「𠵱家唔係溫水煮蛙,一淥落嚟就會淥死我哋香港人」,呼籲市民共同捍衞新聞自由。

岑指抽廣告對傳媒來說是很大武器,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報紙銷量下跌,營運越來越困難,但現時部份沒錢賺的傳媒仍可運作,認為有人透過買傳媒與權貴交往是可悲。

自我審查不可成為常規

記協早前宣佈成立「自我審查監督委員會」,岑倚蘭強調,自我審查不可成為常規,希望委員會對管理層有阻嚇作用,不可肆無忌憚,香港人及傳媒都不應「認命」。

岑倚蘭又稱部份傳媒老闆雖然在政治上高調,但日常編採通常不會插手。如果老闆認為傳媒是私器,有不合理或違背編採守則的要求,編採部門應要反彈,傳媒最終的老闆應是讀者及全港市民。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華盛頓郵報駐伊朗記者及妻子被拘留 (「BBC」,25/07/2014)

一名伊朗官員證實,伊朗當局拘留了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和其妻子。

華盛頓郵報說,具有美國和伊朗雙重國籍的該報記者禮薩伊安(Jason Rezaian)和他的伊朗籍妻子沙萊希是周二晚間(7月22日)在德黑蘭被伊朗當局帶走的。

另外兩名美國攝影記者也在當天被扣押。

西方媒體機構,包括BBC在伊朗運作困難重重。記者經常被扣留並受到監控。

來自美國加州的禮薩伊安自2012年起便擔任華盛頓郵報駐伊朗記者。他的妻子為阿聯酋一家報社工作。

華盛頓郵報說,另外兩名被拘留的是特約攝影記者。

伊朗司法部長證實華盛頓郵報記者和妻子被拘留,接受訊問,但並沒有給出他們被逮捕的理由。

無國界記者組織說,目前伊朗監禁著64名記者和網絡寫手。

華盛頓郵報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對被拘押記者的人身安全深感擔憂。

編譯/責編:李莉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為外媒撰稿記者被解雇 殺一儆百? (「自由亞洲電台」,23/07/2014)

中國大陸知名媒體人宋志標因為香港媒體供稿,“觸犯” 當局本月初出臺的有關規定,而於上週五被迫離職,成為首位廣電新規懲處的記者。有分析認為,有關規定是向文化大革命倒退,當局也許想借宋志標事件“殺一儆百”,以此警告為海外供稿的媒體人,進一步收緊言論自由。

宋志標是《南方都市報》子刊《中國財富》雜誌記者,今年初開始為香港《東方日報》旗下的東網大陸評論版撰寫專欄。上週五,宋志標被雜誌社解雇,原因是他“觸犯”廣電總局本月初下發的“禁止新聞從業人員為外媒撰稿”的新規。

據“東網”週三報導,對於被迫離職一事,宋志標表示,對此他早有心理準備。他成為首位因給境外媒體撰稿而被當局懲處的大陸記者。

盤點宋志標在"東網"上發表的數十篇文章,內容涉及為異見人士和人權律師被拘發聲,及對“六四25周年”丶香港政改相關的評論。他在上週二在東網發表了一篇題為《推普廢粵的四年變遷》的文章,文中稱,最近幾年,廣州官方一直試圖在電視媒體全面推廣普通話節目丶限制粵語節目,批評官方緊縮政治和社會環境。

記者週四多次嘗試聯絡宋志標,但未能成功。而《中國財富》雜誌在接受記者查詢時稱,不能確定答復宋是否仍在工作。

記者:“現在還有這個人嗎?”

《中國財富》雜誌員工:“能查到這個人。”

記者:“他現在還在工作嗎?”

《中國財富》雜誌員工:“這個我還不能確定地答復你,只是能查到他的資料。”

事件也引發網路關注,有線民聲援宋志標,批評當局加強對輿論的控制。

線民“筱彤雯璐”說:“內地無記者,只有吹鼓手。”

也有分析指,中國大陸媒體人為境外媒體撰稿有長遠的歷史,只是在毛澤東時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高壓下,記者才不敢擅自對外供稿,當局的所謂新政,實際上是倒退回文革。

大陸傳媒學者喬木在“牆外樓”網站發文稱:“內地官媒的公信力日益喪失,要靠禁止記者為境外媒體撰稿,來加強對輿論的控制。”

對此,原北京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焦國標週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曾讀過宋志標的文章,認為若有類似情況的記者,可改為用化名發稿:“我在網上看過宋志標寫的東西,比較年輕,是這幾年出來的記者。不能為外媒供稿實際控制的是國內的人,我覺得這個本身沒什麼問題,沒問題的意思是可以用化名丶筆名來寫,另外各種規定這個那個太多了,能實行多久也很難說,他們抓了宋志標,可能過後也沒人管了,這個規定不是一個成文法。”

據瞭解,這已經不是宋志標記者生涯中第一次被迫離職,早在2011年,他就曾因為撰寫“5.12地震”三周年評論文章《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隱諱聲援調查川震豆腐渣工程的艾未未,而離開《南方都市報》評論部,轉職到同系的《中國財富》雜誌。

近一個月來,中國政府加緊控制媒體丶收緊言論。

當局於上週二開始換發新版記者證,首度要求記者換證需與雇主簽訂保密協定,引發輿論震動,被認為是收緊對媒體的鉗制丶強化對資訊流通的嚴控。

上月18日,廣電總局下發通報,禁止新聞記者和記者站未經本單位同意私自開展批評報導。被外界認為是對新聞界禁言之舉。

上月30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新聞從業人員職務行為資訊管理辦法》,要求新聞單位健全保密制度,禁止大陸媒體從業人員為境外媒體撰稿等。被批是從源頭上管控言論傳播。

對於宋志標被指觸犯新規定而遭解雇,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週三對本台表示,事件顯示大陸當局進一步收緊言論自由,借宋志標事件“殺一儆百”:“香港很多新聞媒體的中國版,都找內地有關人士來寫專題丶專欄丶分析稿,因為沒有人比內地的新聞工作者更加熟悉內地的情況。出了這個規定後在香港對中國新聞這方面的報導影響是很大的,我們不贊成他們這樣做的,這是剝奪了言論自由的。當局把他作為先例,警告別人不要再為海外供稿。內地這方面很緊,是倒退的,要控制媒體,對記者很不利。”

(特約記者:忻霖  責編:林迪/申鏵)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文匯報主管被指逼下屬反佔中 (《蘋果日報》,23/07/2014)

反佔中簽名運動發起人周融早前否認有中資機構脅迫員工簽名,但有《文匯報》員工向本報透露,近日該報主管級人員逐個召見下屬,要求即場表態並簽署反佔中表格。周融向本報聲稱,目前只會接受街站簽名,拒收團體遞交的表格。

該名《文匯報》員工稱,近日有主管級人員逐個見下屬,查詢對反佔中看法,並指公司希望全體員工都簽名支持反佔中,若答應需即場在表格上簽名,也有拒簽員工查詢後果,例如會否被解僱等,或不獲續約等,但主管含糊其辭未有正面回應,只說:「你想一想。」

避答會否秋後算賬

該名員工擔心,主管似是製造壓力,若不簽名或隨時飯碗不保。早前政改諮詢期間,主管曾向所有員工派發建制派保守普選方案的範本意見書,呼籲簽署並遞交,但並非逐個游說,今次反佔中的力度明顯加強。

《文匯報》另一部門員工接受本報查詢時也承認,前天已在上司游說下簽署反佔中表格,擔心反抗會遭解僱。本報昨致電《文匯報》總編輯李曉惠查詢事件,截稿前未獲回覆。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批評《文匯報》明顯向員工施壓,剝奪其表達自由,「同文革年代要求表態嘅批鬥文化一脈相承,十分之恐怖」。杜耀明指涉事主管雖然沒有明言不簽會承受後果,但曖昧態度已經構成壓力。

截至本周日,反佔中大聯盟聲稱收集得近38萬個簽名。發言人周融向本報表示,市民簽名須經街站專人核對身份證,稍後會安排「到會式」簽名,派義工上門到各公司收集,「《文匯報》使乜箒?可以通知我哋,遲啲派人上去做。」

此外,本報昨接獲自稱廣州地區聯會主席李銘深發出的「保普選反佔中通知」,呼籲會員動員親朋戚友簽署反佔中表格,該通知為電腦打印,信末手寫一句「動員人數多可得酒席一圍」。

本報致電聯會求證,秘書鄭小姐承認聯會正動員簽署反佔中表格,但純屬自願,沒有利誘,並向記者稱:「呢啲嘢你都信?嗰幾隻字唔係佢(李銘深)寫。」《主場新聞》報道,一名在港讀大學的內地生在facebook稱,到中聯辦申請學習證明,「前提」卻是簽署反佔中表格。

此外,大聯盟指昨日下午5時許,有人在大埔中心簽名街站搗亂,奪走一名77歲義工手上的簽名墊板,並在上面畫上「X」,再把墊板擲向義工後逃去,現場人士報警,義工出現心律不正要留院。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高瑜家屬看守所送錢突遭拒絕 維族留學生囚半年無法請律師 (「自由亞洲電台」,21/07/2014)

北京資深媒體人高瑜被當局拘押將近三個月。她的弟弟上週一前往北京市第一看守所為她存錢,突然遭到拒絕。有分析認為,高瑜在看守所的處境可能發生變化,不讓家屬送錢也許是當局對她的施壓。此外,新疆維吾爾族留學生穆塔力浦遭囚禁至今已超過六個月,但家屬稱還無法為他請律師。

北京資深媒體人高瑜於4月24日被警方秘密抓走,後以“涉嫌為境外非法提供國家秘密”被刑事拘留,5月30日轉為正式逮捕。其代理律師張思之自6月27日見過當事人後,至今沒有獲准再見。高瑜的弟弟高衛不久前接到派出所員警的電話,要他和往常一樣每月給高瑜送錢,但上星期一他到看守所後卻被拒絕。高瑜的一位友人星期一告訴本台:“上上個禮拜五(7月11日),本來是讓高衛給高瑜去送錢,是派出所通知他可以送錢。她的弟弟說星期一(14日)再送,結果上個星期一去送錢,去了卻不讓送。高衛說是派出所讓送的,怎麼又不讓送了。?他們(看守所)說,換了一批人。但是人家必須要用錢,看守所換人是他們內部管理的事”。

這位友人說,高衛認為,看守所一方換人並非拒絕家屬為高瑜存錢的原因:“換人是內部管理的事與家屬本身給看守所裏的人(在押人員)送錢,沒有關係”。

記者:那現在怎麼辦,現在她沒有錢。

回答:她是一個月允許花480元。

記者:有沒有跟律師交流?

回答:張思之他去香港了,他在香港也沒有(高瑜)消息。當時大家覺得張思之歲數大,上面(政府)會不會考慮到這一點,他又是個老律師,有些問題在(與辦案單位)溝通上方便一些,但是現在看來不是這樣,再等等看吧。他(高衛)的想法是等張老回來以後(商量)。

被稱為“中國律師界良心”的張思之,目前正在香港參加每年一度的書展,上週四,他推介其自傳《行者思之》,大談自己辦“大案要案”的經歷。據媒體報導,他透露,最近一次見浦志強是在7月11日,稱浦有糖尿病,併發症引起腿腫。前段時間,浦腿腫嚴重,曾經兩次到大醫院就醫。

關注高瑜案的北京維權人士胡佳認為,看守所不讓高瑜的家屬送錢,可能是高瑜在裏面出現狀況。胡佳以他個人在該看守所的經歷分析稱:“看守所現在拒絕家屬存錢、存物,一定是裏面發生了什麼情況,一定是國保授意他們,如果他們想要在高瑜的心理上有什麼攻堅計畫。如果說她弟弟在外面給她存東西,可提示外面有人關心她。當局阻撓肯定是有其目的,而且這個目的應該不是看守所本身。我覺得高瑜現在又有什麼狀況了,他讓你感受不到外界對你的關心,或者裏面有一些高瑜跟對方相對抗的事。但是這裏的一切,你要去問張思之”。

4月24日與高瑜一同被警方帶走的兒子趙萌,目前仍在“取保候審”階段,行動受到限制。7月上旬,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曾要求見高瑜的兒子,但被當局阻止。高的友人稱:“默克爾來的時候,想見她的兒子,結果(員警)不讓見”。

另一位今年1月15日被員警從北京家中帶走後,現囚禁在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看守所的學者伊力哈木.土赫提及和田地區維族留學生穆塔力浦,他們的律師或家人,至今沒有接到官方的最新消息。伊力哈木的律師王宇週一對記者說,沒有接到烏魯木齊檢察院的最新消息。而穆塔力浦的妹妹告訴記者,還沒有給哥哥請律師,因為看守所連家屬都不讓會見:“沒有,這裏派出所說不知道”。
記者:那麼給他請律師了嗎?

回答:沒有。

記者:因為什麼原因?

回答:我們沒有和他見面。

記者:哦,你們還沒有跟他見面?

回答:對啊。

(特約記者:喬龍 責編:林迪/吳晶)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高天賜倡設獨立委員會調查 (《華僑報》,20/07/2014)

 【專訪】就澳廣視前記者在職時收到懷疑是高層發出的恐嚇信事件,立法議員高天賜指出這是非常嚴重事件,社會對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高層成員要求需有品格、道德操守是非常之嚴格的;他促請行政長官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還公眾事實真相。另外,又重申,行政長官需盡快設立公眾對澳廣視監察委員會。

 司警早前在一封被視為恐嚇澳廣視記者、編輯的信件上,驗出前任澳廣視新聞總監、現任澳廣視董事會成員及執行委員會委員羅崇雯的右手拇指指紋。網上組織「澳門良心」前日到澳廣視遞信,就有前記者收到恐嚇信事件,促請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暫停羅崇雯職務及作出紀律調查。不過,澳廣視其後發出聲明指,由於檢察院就事件調查後歸檔,故不會採取任何行動。立法議員高天賜昨接受傳媒訪問,對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所發出的聲明表示遺憾;他指出,檢察院將案件歸檔並不代表整件事結束,若投訴人有新的證據以致新理據,就可以重新展開調查。

 對於提起調查的層次,高天賜認為,由澳廣視自行調查羅崇雯做法也並不恰當。他指出,這種自己查自己過往特區政府亦有相似案例,但行政當局內部自行調查的結果都是不了之。因此,他促請特首崔世安為了挽回澳廣視聲譽和誠信,應該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深入調查事件真相,「事實到底是怎麼回事。」而這個獨立調查委員會,應由直選立法議員出任成員。「過往特首都曾經委任過幾位直選議員去研究公司內部嘅發展,我覺得今次都可以。」高天賜強調,委任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因為要維護澳廣視新聞部的獨立報道,避免內部有人操縱新聞部門來達致某些目的。

 他又認為,由於涉及事件的人士並非澳廣視中層或基層職員,澳廣視沒有可能自行處理相關投訴。高天賜表示,特首委任澳廣視董事會成員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與此同時,社會對於澳廣視高層成員的品格及道德操守是十分嚴格的。他認為,調查必須要由外界進行,才有助恢復澳門人對澳廣視的信心。

 另外,高天賜再次督促特區政府,盡快成立一個公眾監察委員會,負責處理對於澳廣視的投訴,並對澳廣視的財政運用進行監察。

 對於一直備關注的澳廣視新聞部編採自主問題,高天賜表示,從回歸後,澳廣視中文新聞部發生過很多次有關於損害新聞自由的事件,包括對前線記者施加壓力等。而他的議員辦事處收到很多關於澳廣視打壓記者的投訴,更有個案正透過司法程序去解決。他指,這次恐嚇信事件只是澳廣視打壓新聞自由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高天賜憂澳廣視操控記者 蔓延至葡文新聞部 (《正報》,20/07/2014)

【本報訊】司警在一封被視為恐嚇澳廣視記者、編輯曹永賢的信件上,驗出前任澳廣視新聞總監、現任澳廣視執行委員會委員羅崇雯的右手姆指指紋。對於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不對羅崇雯展開停職調查,直選議員高天賜 (見圖) 表示遺憾,他認為,白文浩的決定是不負責的。

應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

二O一二年,行政長官崔世安委任羅崇雯為澳廣視董事會成員。高天賜認為,今次的羅崇雯事件不單是內部的人事問題,為了維護真實的新聞報道,避免新聞工作者受到操控,崔世安應該成立包括直選立法會議員在內的獨立委員會,展開調查,以挽回澳廣視的聲譽和誠信。二O一O年,崔世安委任七人組成「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策略發展工作小組」。

「自己查自己不是好的做法。」高天賜認為,應該成立常設的、獨立於澳廣視的委員會,處理外部和內部的投訴。他指出,聽過很多澳廣視管理層打壓記者的消息,也親自跟進一些個案,「恐嚇信」只是「冰山一角」。他擔心,操控新聞工作者的情況由中文新聞部蔓延至葡文新聞部。

一輩子等不到新聞自由 《南方周末》創辦人左方談生存之道 (《蘋果日報》,20/07/2014)

 老報人左方出版口述歷史《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暗批中國政治體制令新聞理想未達。
 《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
 《南方周末》從創刊號至今30年,聲稱銷量160萬份。
 抗美援朝,少年左方參軍。
1984年《南方周末》創刊時期的左方,愛穿毛裝。

人性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聽廣州《南方周末》創始人左方談半世紀辦報經歷就明白,我們是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

左方第一次來香港是1989年六四前夕,最近一次來香港是為了出席新書《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發佈會。他接受本報訪問時,是7.1前的一天。

六四那趟,因為採訪香港廣州業餘歌唱比賽,國內記者協會組織內地新聞代表團來香港,剛巧李鵬宣佈戒嚴,內地記協怕香港傳媒採訪團員,規定團員早上10時離開酒店,晚上12時回來。左方不懂找地方去玩,住在北角,只懂看電影,看了一場、一場又一場,晚上12時回去,又碰上遊行散會。大巴士上,一車一車的人,看見穿着藍色毛裝的左方,「個個伸出拳頭,向着我大叫:打倒李鵬!打倒李鵬!我以為一車過了無事,之後一車,接住又叫」。他心想,沒有必要替李鵬受這些,於是躲進了商場。

左方對香港人有好感,認為一種難民血統令香港人特別懷心同情弱者。七十年代初,他得到的第一個電飯煲,就是姐姐從香港送來廣州的。「香港人過去好少跟我談政治,因為社會穩定,政治對他們沒關係,但國內政治影響每一個人命運,影響不到本人,也影響親友。過去與香港人接觸,政治意識不強,但這次,香港人政治意識好像比我還要強」。政治怎樣影響人,跟時間有關。

這一趟,中國共產黨員新聞前輩穿着西式恤衫,為新書發佈會來港,問他有沒有興趣去看一看7.1遊行?「不去,費事,好多香港記者認識我,拍了照,好麻煩」。

於是,兩個世界的人談《南方周末》、談新聞自由,可以溝通,但河水犯不了井水。正如國內發展巿場經濟模糊不了政治界線,也模糊不了中港兩個世界尖銳不同的思想。

打入香港 比上天還要難

九十年代中國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北京《中國青年報》宣稱在港銷量一萬多份,引起左方好奇,希望以香港作跳板,把《南方周末》打進海外巿場。於是,他第二次來香港,找《明報》當時的總編輯了解情況,「我一時說不出他的名字,是張健波之前那一位」。當年張健波前一任總編輯是後來轉職《蘋果日報》的董橋。

最終左方也向一位副總編輯了解,「我請他老老實實把北京《中國青年報》銷售情況告訴我」。結果發現一萬多份數字,其實包括深圳銷量,發行香港的幾千份,實際只能賣出30、40份。顧客少,香港報販都不願擺放出來。

「我明白到,一個沒有新聞自由的地方想打入有新聞自由的地方,比上天還要難。但如果我們廣州可以開放,香港報紙肯定大量進入」。《南周》所帶動的一場中國新聞改革,也只能像經濟一樣,走資本主義巿場路線,它打破戰後中國採用前蘇聯《真理報》一個臉孔的辦報模式,在國內得到成功,創報十年,已成為國內百萬大報。但社會主義特色的自由巿場新聞產品,只能內銷,出口不容易。

左方說從來沒有看過《蘋果日報》,對那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商標倒是有印象。八十歲退休老報人的女兒,絕對不肯教老父上網,都是因為擔心他太愛發表意見,「她怕我上了網就不能下來」。

左方記得,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親戚問他想要點甚麼,他說希望得到一瓶可口可樂。社會主義制度裏的人,在開放之前,都渴望嚐一口資本主義自由巿場的可樂味道。滿足這種慾望的意義,不是可樂味道好不好的問題,是一個人能不能自由選擇滿足自己慾望的問題。到能嚐一口可樂之時,也就會不會希望嚐一口新聞自由?

身處不同世界,命運不同。我們看成理所當然的,放在另一世界,可以是奢求。左方說,他曾向二戰時期為《大公報》當駐歐洲記者的蕭乾討教,這位讓中國人直接得知歐洲戰事的中國記者跟他說,不要硬向共產黨要新聞自由,新聞自由這東西,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政治經濟文化未達一定水平,不可能給你新聞自由。

「你同意?」記者問。

「我同意。他(蕭乾)其後是《人民日報》名記者。他說,你比我們做記者時,舞台已寬好多。他說如果一個有才華的新聞記者,足可以為中國老百姓做很多事情。對新聞自由,只能推動,不能夠強要」。

左方看《南方周末》是中國新聞改革領頭羊。他對新聞自由的滋味,並非不嚮往,能嚐多少就嚐多少。他也很明白,在中國當知識分子,只有三條路,一是當奴才,二是當烈士,三是不斷地適應,坦白的左方說:「我不想當烈士。」他也沒有當奴才,調侃自己是個改良主義者。

他常說,先造瓶,後釀酒。瓶是新聞形式,酒是新聞自由。他視打破「新華體」(新華社體裁)、「人民語」(人民日報語言),已經是爭取拓大了一些新聞自由,「到中國將來有機會時候,我才把酒放下去,我把瓶先造好」。可以想像,等待酒的一樽酒瓶會有多酸澀。

生於憂患 為民眾建「涼亭」

「你感覺甚麼時候才可以有新聞自由?」

「我不知道,可能很漫長。我不抱幻想,我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

「你不失望嗎?作為一個有理想的新聞工作者。」這是出於同行的同理心。

「所以這本書名《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我在發佈會解釋,我想通過一生的經歷,揭示史太林主義烏托邦社會改革運動破產,我作為一個布爾什維克戰士走進我的人生,到最後,徹底否定了它,成為一個自由派知識分子。所以《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朱學勤說,書名有三種解釋:80年來起伏跌宕是我人生的一個改觀。這題目,是對體制的一種批判,因為這種體制,根本無法煉鋼鐵,所以鋼鐵煉不成,是歷史的一個必然性」。

「但你們沒有一種勇氣去打破這個體制?」他沒有回答這問題,往下繼續說。

「第三,他說:『雖然《南方周末》從7,000份賣到100萬份,大家尊敬你,但你仍沒有體現新聞理想,所以鋼鐵還是沒有煉成。』我接受這個看法,我與蕭乾傾談後,把《南方周末》提倡為一種涼亭效應,民眾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無法拯救他們,我作為一張傳媒報紙,只能建一個涼亭,他們把汗水流乾了,我請他們到我這個涼亭裏,飲一杯水,讓他們喘一口氣,療一下傷,作為國內有良知的傳媒人,我只能做到這樣。讓他們知道這社會仍有人關注他們,這社會還有愛,還有人,良知還在,希望還在,這就是我的社會貢獻」。

他朝釀得成中國新聞自由這一種酒,該是酸甜苦辣的特產名釀,只是並非人人懂得品嚐。以往有美國《新聞周刊》記者問左方在六四以後新聞自由怎會飛躍?局內人總是這樣回答:「你不懂中國,你不懂中國的新聞。中國新聞是否進步,你是按能批評中國、批評共產黨至甚麼程度,你是用此標準,我用的卻是新聞的巿場化。原來的中國新聞,黨出錢養,我買給你,你看不看,我不管,由單位定。但《南周》是巿場,有了巿場就有競爭,從一個主人變了兩個主人,一個是管我的,一個是養我的。管我的,我要看他眼色行事。養我的,是飯碗,大家都搶飯碗時,就有新聞競爭,才能推動新聞發展。我們中國的新聞人,從這考慮問題。你說的新聞自由,是若干年以後的事情,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事」。

「你嚮往嗎?」

「當然嚮往,但嚮往是一回事,你怎樣做是一回事。《世界經濟導報》是很好的報紙,不就在六四前被封?《深圳青年報》,是一班年輕有為記者,他們提出要鄧小平退休,結果報紙封了,人又抓了。好多報紙,包括《現代日報》,都風行一時,但後來在新聞自由問題賣得太大了。所以我說,我不是新聞改革者,我是個改良主義者」。現在的香港,有不少傳媒人受壓力離開,他只能勉勵同行:保持理想,順應形勢,不同流合污。

「所謂不同流合污,我不求官,我就不同你吹這些喇叭,說假話,更不與你搵錢做惡事,不同流合污可以做到,新聞理想必須要保持」。

有一種世界給予的選擇,就是讓你選擇不選擇。左方生活其中,好奇外面情況。他也說起台灣的報業經驗,台灣作家陳映真有次來廣州探老報人,左方問陳映真,當台灣要開放報禁時,陳映真是怎樣想?怎樣做?做到甚麼?

按左方所述,陳映真說在開放報禁時候,確是抱着很大期望,認為只要國民黨政府把新聞解禁,黨報馬上就要「冧檔」,而他辦的報紙會好受群眾歡迎,於是籌備資金,培養年輕人。後來報禁開放,他辦了新報紙,但不到一年便結束。「報紙叫好不叫賣,別人一叠的,陳映真的最多只有四張,訊息量沒人多,人力沒人強,訊息渠道比不上人,沒有發行網,廣告網不夠。黨報在開放後改腔改調,陳映真罵他們變色龍,老百姓很贊同,但問題是,老百姓仍然買黨報不買他的」。

左方在大陸等不到新聞自由,但他成功開拓報業巿場;陳映真在台灣等得到開放報禁,但搞報紙失敗。新聞自由與成功辦巿場報紙是兩回事,正如有釀酒自由,不代表就能釀出受歡迎的酒。巿場有趣的地方是,真正話事的人是顧客。買報紙,不是單純買一個理念。

習近平倘改革失敗會內亂

左方原名黃克驥,1934年在廣東番禺槎頭村出生。他在新書裏記述,祖父黃康(又名黃世昌)曾替同盟會傳遞秘函,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任國民黨少將。父親黃文藻,抗日時,誤放日本特務,被日軍回頭行刑處死。左方當時很小,大表姐帶他去遠遠看過被灌水昏迷了的父親,刑前,他按村例,吃飯前在後門外大喊:「爸爸,回來吃飯。」每一次,家人都流着淚吃飯。

抗美援朝期間,約15歲的他報名參軍,母親反對,恐嚇他要脫離母子關係,少年叛逆,真的要跟媽媽脫離關係。當時跟他一起參加民主青年聯盟的堂兄改名左文,他因看到一張《南方日報》,於是改名左方。離開軍隊後,左方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62年加入《南方日報》當副刊編輯。

進入《南方日報》初期,左方以南海縣生產隊長左鳳的故事寫了一篇關於幹部吃虧不吃虧的報道,被當時趙紫陽親自致電評為創刊以來最出色報道。他1984年創立《南方周末》,在胡耀邦親委朱厚澤任中宣部長的開明氣氛下,嚴家祺、高皋計劃出版《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左方獲嚴家祺同意,先在《南周》連載,可惜書出版了一半,胡耀邦下台,連載也要停刊。當時左方執筆兩小時,始終寫不出停載壠事。他在新書裏說,自此,他倒反與嚴家祺成為好朋友。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臨時主動提出讓《南周》專訪他。「因為他們認為最敢講真話,堅持講真話的,就是《南周》,(德國總理)默克爾來廣州也要求來探訪《南周》,保證我不講假話,(但結果奧巴馬訪問稿刪了人權等重要內容),這些是不可避免的,想活必須順應形勢」。

「你至今仍然覺得不用悲哀?」

「不是悲哀不悲哀,在我覺得好正常,共產黨在某情況為了實現某種需要,認為該緊就緊,某種時候要鬆就鬆。搞多黨制,我感覺這條路好漫長。習近平許諾這麼多東西,若他真能成功,他就是共產當第三號偉人,如果他失敗,中國可能要內亂。若他做不到十年,有人要趕他下台,肯定要內亂。如果講妥協的話,改不下去,大家僵持,沒變化,中國可能南美化,成為最壞的狀況。革命是沒可能的,我亦反對,革命不能救國,誰打江山誰坐江山,都只能是老百姓遭殃……我肯定看不到中國實現一個現代社會,活到90歲都看不到,我相信自由民主人類普世價值,但仍對中國抱有希望,對人性抱有希望」。

帶着好奇來聽左方的經驗,他最感得意的,在我們看來還是很荒謬,最大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們的想法不同,是因為我們的處境不同。聽他講四個維護,「共黨領導不能挑戰,現行社會體制不能挑戰,現行社會政策不能挑戰,現行社會穩定不能挑戰」,反面文章正面做,敏感人物寫不敏感的事情,寫支持趙紫陽的《人民日報》前社長胡績偉,就寫不敏感內容,例如寫他的第二任夫人「你為何要嫁胡績偉?」聽得心裏一陣納悶。

「你所說的,對香港人來說好像很辛苦,你要找生存空間,生存之道,壓力好大,空間很小,感覺是怎樣的?辛苦嗎?」

「不是,我感覺很愉快,有時玩一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不會覺得諸多掣肘嗎?)我從開始搞新聞工作就是在《真理報》模式下面,我知道那些潛規則」。

「我們若從另一個角度看,是貓玩老鼠,不把你㩒死,玩一下你,是黨政府玩傳媒這隻老鼠,有時讓你跳一下,開心一下,有時又再㩒你一下,其實是不是悲哀的?」94年左方被要求退休,其後又返聘《南周》工作幾年,新聞路並不好走。

「我說貓與老鼠關係不一定這樣準確。但我們都在新聞禁錮下面幾十年,我們知道,我們都是一些普通的新聞人,但是有新聞理想、新聞使命的新聞人。但我們知道要實現新聞理想,是在這政治體制框架下,用我們的辦報智慧去逐步推進」。

黨性大於人性是規則,但人性是會暗地裏超越黨性的。無論如何,沒有誰願意是一隻走在貓前的老鼠。

記者:冼麗婷 攝影:馬泉崇

竄改維基內容 俄羅斯傳媒噤聲 (《蘋果日報》,20/07/2014)

馬航MH17被導彈擊落責任誰屬仍未有定論,但俄羅斯傳媒一面倒將矛頭直指烏克蘭政府,甚至竄改維基百科內容,以圖掩飾俄國是幕後黑手的嫌疑,有女記者不滿意無法客觀報道真相,憤然辭職。

女記者憤然辭職

維基百科俄文版本有關馬航MH17客機墜毀的文章,原本寫上「客機是被由俄羅斯取得武器的頓湼茨克共和國恐怖分子,以山毛櫸導彈擊落」,不過一小時後卻被竄改成「客機被烏克蘭士兵擊落」。監察組織根據IP位址,追查到修改者來自俄羅斯官方電視台VGTRK。

隨着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事件與親俄分子有關,俄羅斯傳媒索性噤聲,低調處理空難消息,「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就引述國防部聲明說,烏克蘭防空導彈發射台事發時正在運作,暗示馬航被烏軍擊落。

「今日俄羅斯」駐倫敦記者弗思(Sara Firth 圖)不滿電視台扭曲真相,前天(周五)在Twitter宣佈呈辭:「我今日已經辭職,我非常敬重團隊內大部份人,但我更重視真相。」她早前已埋怨電視台為討好普京而扭曲新聞真相,「我們為普京效命,每天被要求完全忽視,甚至要掩飾真相。」

英國《每日電訊報》/法新社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高天賜憂澳廣視操控記者 蔓延至葡文新聞部 (《正報》,19/07/2014)

【本報訊】司警在一封被視為恐嚇澳廣視記者、編輯曹永賢的信件上,驗出前任澳廣視新聞總監、現任澳廣視執行委員會委員羅崇雯的右手姆指指紋。對於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不對羅崇雯展開停職調查,直選議員高天賜 (見圖) 表示遺憾,他認為,白文浩的決定是不負責的。

應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

二O一二年,行政長官崔世安委任羅崇雯為澳廣視董事會成員。高天賜認為,今次的羅崇雯事件不單是內部的人事問題,為了維護真實的新聞報道,避免新聞工作者受到操控,崔世安應該成立包括直選立法會議員在內的獨立委員會,展開調查,以挽回澳廣視的聲譽和誠信。二O一O年,崔世安委任七人組成「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策略發展工作小組」。

「自己查自己不是好的做法。」高天賜認為,應該成立常設的、獨立於澳廣視的委員會,處理外部和內部的投訴。他指出,聽過很多澳廣視管理層打壓記者的消息,也親自跟進一些個案,「恐嚇信」只是「冰山一角」。他擔心,操控新聞工作者的情況由中文新聞部蔓延至葡文新聞部。

高天賜倡設獨立委員會調查 (《華僑報》,19/07/2014)

 【專訪】就澳廣視前記者在職時收到懷疑是高層發出的恐嚇信事件,立法議員高天賜指出這是非常嚴重事件,社會對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高層成員要求需有品格、道德操守是非常之嚴格的;他促請行政長官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還公眾事實真相。另外,又重申,行政長官需盡快設立公眾對澳廣視監察委員會。

 司警早前在一封被視為恐嚇澳廣視記者、編輯的信件上,驗出前任澳廣視新聞總監、現任澳廣視董事會成員及執行委員會委員羅崇雯的右手拇指指紋。網上組織「澳門良心」前日到澳廣視遞信,就有前記者收到恐嚇信事件,促請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暫停羅崇雯職務及作出紀律調查。不過,澳廣視其後發出聲明指,由於檢察院就事件調查後歸檔,故不會採取任何行動。立法議員高天賜昨接受傳媒訪問,對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所發出的聲明表示遺憾;他指出,檢察院將案件歸檔並不代表整件事結束,若投訴人有新的證據以致新理據,就可以重新展開調查。

 對於提起調查的層次,高天賜認為,由澳廣視自行調查羅崇雯做法也並不恰當。他指出,這種自己查自己過往特區政府亦有相似案例,但行政當局內部自行調查的結果都是不了之。因此,他促請特首崔世安為了挽回澳廣視聲譽和誠信,應該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深入調查事件真相,「事實到底是怎麼回事。」而這個獨立調查委員會,應由直選立法議員出任成員。「過往特首都曾經委任過幾位直選議員去研究公司內部嘅發展,我覺得今次都可以。」高天賜強調,委任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因為要維護澳廣視新聞部的獨立報道,避免內部有人操縱新聞部門來達致某些目的。

 他又認為,由於涉及事件的人士並非澳廣視中層或基層職員,澳廣視沒有可能自行處理相關投訴。高天賜表示,特首委任澳廣視董事會成員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與此同時,社會對於澳廣視高層成員的品格及道德操守是十分嚴格的。他認為,調查必須要由外界進行,才有助恢復澳門人對澳廣視的信心。

 另外,高天賜再次督促特區政府,盡快成立一個公眾監察委員會,負責處理對於澳廣視的投訴,並對澳廣視的財政運用進行監察。

 對於一直備關注的澳廣視新聞部編採自主問題,高天賜表示,從回歸後,澳廣視中文新聞部發生過很多次有關於損害新聞自由的事件,包括對前線記者施加壓力等。而他的議員辦事處收到很多關於澳廣視打壓記者的投訴,更有個案正透過司法程序去解決。他指,這次恐嚇信事件只是澳廣視打壓新聞自由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BBC宣佈新聞部裁員引起員工不滿 (「BBC」,17/07/2014)

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總監詹姆斯·哈丁宣佈,BBC繼續執行削減開支計劃,將在新聞部門裁員415人 。

BBC的電視執照費在2010年被凍結後,BBC需要節支8億英鎊。最近的裁減計劃據料每年能夠節支4800萬英鎊。

BBC新聞部門目前的雇員約8,400人,其中包括5,000名在倫敦、英國其他地方和世界各地的記者。

詹姆斯·哈丁還宣佈了大幅度改組BBC新聞部,利用新技術在數字時代讓BBC在新聞製作領域處於前沿領先的計劃。

根據新計劃,BBC將產生195個新職位,總共淨裁減220個全職工作崗位。

BBC新聞每年的運行開支的70%是員工薪酬,哈丁說,這意味著員工不可避免地會感受到衝擊,這是個充滿不確定和變化的關鍵時刻。

BBC新聞裁員分佈:
國際部:105人
新聞中心:79人
新聞採集:56人
節目:5人
政治節目:2人

BBC新聞部門在2012-13裁員140人,去年又裁員75人。屬於BBC新聞部的BBC英語地區節目部門也裁員約200。

BBC最近宣佈裁員將在員工中增加不滿,BBC員工已經因為薪酬糾紛呼籲在下周舉行12小時的罷工。

全國記者工會NUJ表示,在過去五年BBC記者的薪酬被削減了10%,過多BBC的資金花在了BBC高管的薪酬和補貼上。

(撰稿/責編:橫路)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事發三年前檢察院已歸檔 澳視前記者疑受恐嚇 匿名信有女高層指紋 網上組織遞信促停職徹查 (《現代澳門日報》,18/07/2014)

【本報訊】澳廣視一名前記者三年前在任職期間接連收到兩封匿名信,事主認為受到恐嚇向檢察院作出檢舉,到今年初司警在其中一封信中發現留有現時澳廣視執行委員會女高層的右手拇指指紋。網上組織澳門良心昨日到澳廣視遞信並指出,雖然檢察院認為事件不涉及恐嚇罪,不會作出起訴,但一位公共廣播機構的高層向下屬發出匿名信已經是充滿恐嚇意味,促請澳廣視盡快將該高層停職,並接受內部調查。

澳門良心成員周庭希表示,二零一一年六月份,澳廣視一名前僱員曹永賢(當時任職記者)接連收到兩封匿名信,一封內容充滿粗口,另一封則要求曹永賢及另外兩名記者停止“雷丸行動”。(所謂“雷丸行動”,是當時澳廣視的多名前線記者因不滿電視台高層打壓新聞自由,在訊報中以筆名“雷丸”發表文章,揭露電視台內部的種種情況。)

曹永賢在收到兩封信後認為受到恐嚇向檢察院作出檢舉,在二零一二年檢察院認為證實不到兩封信是誰發出,決定將案件歸檔。但到今年初,司警透過指紋的覆查,在其中一封信中找到指紋,並證實屬於女高層的右手拇指指紋。當時其是澳廣視中文新聞部總監,現時是澳廣視執行委員會委員。

有關信件內容是“溫馨提示曹永賢,高xx和陳xx,你們的雷丸行動應要適可而止,再搞下去有害無益,起反效果。”

周庭希表示,雖然檢察院認為事件不涉及恐嚇罪,不會對女高層作出起訴,但已證實到信件的作者及發出者,他認為一間公共機構的高層對前線記者發出恐嚇信屬不可思議,並質疑在正常情況下為何要用匿名的方式將信件寄交下屬,而不採用面談方式,認為事件已經是充滿恐嚇意味。

澳門良心認為一位公共廣播機構的高層居然恐嚇前線記者,促請澳廣視盡快將疑人停職,並接受內部調查。


女高層涉及恐嚇信 澳視發聲明不再查

【本報訊】就女高層疑向下屬發恐嚇信,澳廣視執委會發出聲明,指檢察院已將案件歸檔,澳廣視對此再無補充,亦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澳廣視執委會主席白文浩發出聲明,澳廣視於二零一四年七月十七日下午,收到“澳門良心”遞交一份文件,文件聲稱二零一一年有澳廣視記者先後收到“溫馨提示”信及“恐嚇信”,“澳門良心”要求澳廣視執委會暫停一名委員職務,並對此行為作出紀律調查。

由於檢察院已經分別於二零一二年十月及二零一四年六月對上述事件調查後歸檔,因此,澳廣視執委會對此沒有任何補充,及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澳廣視記者收「溫馨提示」信 驗證有羅崇雯指紋 (《正報》,18/07/2014)

【本報訊】司警在一封被視為恐嚇澳廣視記者、編輯的信件上,驗出前任澳廣視新聞總監、現任澳廣視執行委員會委員羅崇雯的右手姆指指紋。團體「澳門良心」認為,涉事人明顯是向自論自由宣戰,促請澳廣視暫停羅崇雯的職務,並對她的行為作出紀律調查。

昨午,團體「澳門良心」到澳廣視遞信,促請暫停澳廣視執委員羅崇雯的職務,並對她的行為作出紀律調查。「澳門良心」指出,澳廣視前新聞部記者、編輯曹永賢於二O一一年六月份先後收到兩封格式類同的信件,其中一封語帶粗鄙的恐嚇信件,而另一封則以【溫馨提示】為題。

「溫馨提示」信件內容:「曹永賢、高 X X 和陳 X X (後倆也是當時的澳廣視記者),你們的「雷丸」行動應要適可而止,再搞下去有害無益,起反效果。」近日,檢察院有文件指出,在「溫馨提示」信件上,司警驗出有羅崇雯 (時任澳廣視新聞總監、現任澳廣視執行委員會委員) 的右手姆指指紋。

提示「雷丸」行動不要再搞下去據悉,「雷丸」曾是《訊報》專欄作者的筆名,該欄以揭露澳廣視新聞自我審查、內部問題聞名。「澳門良心」成員周庭希表示,印有羅崇雯指紋的信件發出人,匿名向前線記者發出「提示」不要「再搞下去」信件,明顯是向自論自由宣戰。

周庭希認為,雖然,檢察院以信件內容不涉威脅侵犯生命、身體完整性、人身自由、性自由、性自決、具相當價值財產將案件歸案處理,但是,由於發出之「溫馨提示」信件與另一「恐嚇信」有著相同的佈局及同一標的。因此,倘有關管理層的人員確實涉及有關事宜,應有不可逃避紀律責任。

白文浩回應沒補充沒行動

澳廣視收到「澳門良心」信件後二個多小時,發出由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簽署的聲明回應:「由於檢察院已經分別於二O一二年十月及二O一四年六月對上述事件調查後歸檔,因此,澳廣視執委會對此沒有任何補充,及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二O一二年,行政長官崔世安委任羅崇雯為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她也是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二O一三年,羅崇雯獲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委任為文化諮詢委員會成員。她也是澳門記者聯會會員大會常務副主席、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

澳門良心籲澳廣視查「恐嚇信」事件 (《市民日報》,18/07/2014)

【本報訊】「澳門良心」公開1封檢察院的案件信函,提及1名前澳廣視記者於3年前先後收到「溫馨提示」信及「恐嚇信」,前者經司警局發現留有時任澳廣視新聞總監羅崇雯的指紋,但檢察院先後兩度將卷宗歸檔,「澳門良心」質疑事件是傳媒高層試圖向前線記者「滅聲」,促請澳廣視執委會主席白文浩將羅崇雯停職調查。

「澳門良心」3名成員昨冒雨到澳廣視遞信,要求澳廣視執委會主席白文浩調查時任澳廣視新聞總監、現任澳廣視執行委員會成員羅崇雯。「澳門良心」公開1封檢察院的案件信函,內容為檢舉人(時任澳廣視新聞部職員)曹永賢於2011年6月份先後收到兩封信,一封「溫馨提示」,內容大意為「提醒」曹永賢、姓高及姓陳人士,他們的「雷丸行動」要「適可而止」,再搞下去「有害無益」,將起「反效果」;另一「恐嚇信」則充斥大量粗口字句,大意為批評受信人以前靠「賤雞鴻」,目前則想依靠「婑仔梁」紮職,但不應「發夢」。

2012年10月31日,檢察院基於未能確定犯罪人的真實身分而作歸檔處理,但2014年1月14日經司警局指紋痕跡複查證實「溫馨提示」信中,一隻指紋痕跡與羅崇雯右手拇指指紋吻合,於是檢察院重開該案,但於6月9日檢察官認為因為「溫馨提示」不涉及《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恐嚇罪」的相關規定,卷宗沒充分跡象顯示羅崇雯觸犯有關罪行,決定再次將卷宗歸檔。

白文浩:檢察院歸檔不會採取行動「澳門良心」指出:「雷丸」在2010至2011年間在《訊報》發表專欄揭露澳廣視新聞自我審查及內部問題等,而「溫馨提示」的發信者匿名向前線記者發出提示警告不要「再搞下去」,明顯是向言論自由宣戰。雖然檢察院以信件內容不涉威脅侵犯生命、身體完整性、人身自由、性自由、性自決、或具相當價值財產將案件歸案處理,但由於兩封信件有着相同的布局及同一標的,因此倘有關管理層的人員確實涉及有關事宜,應有不可逃避紀律責任。「澳門良心」促請澳廣視執委會暫停委員羅崇雯的職務,並對她的行為作出紀律調查。

「1位公共廣播機構高層寫給前線記者的恐嚇信,這事件在澳門不可思議。」「澳門良心」成員周庭希補充說,「恐嚇信」有指紋,有關部門找不到是屬於誰的,但兩封信的格式、風格、目的、發信日期「非常類近」,推斷兩封信出自同一人之手。而即使只談及「溫馨提示」,以匿名方式寄給員工已經是充滿恐嚇意味,做法是有意將前線記者「滅聲」,絕對不能接受。

另外,白文浩昨日發出聲明,指由於檢察院分別於2012年10月及2014年6月對上述事件調查後歸檔,澳廣視執委會對此沒有任何補充,及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澳廣視聲明 (《華僑報》,18/07/2014)

 【特訊】澳廣視於2014年7月17日下午,收到「澳門良心」遞交一份文件,文件聲稱2011年有澳廣視記者先後收到《﹝溫馨提示﹞信》及《恐嚇信》,「澳門良心」要求澳廣視執委會暫停一名委員職務,並對此行為作出紀律調查。

 由於檢察院已經分別於2012年10月及2014年6月對上述事件調查後歸檔,因此,澳廣視執委會對此沒有任何補充,及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團體促澳廣視處理“恐嚇信” (《澳門日報》,18/07/2014)

【本報消息】澳門良心昨日下午三時半到澳廣視遞信,質疑有高層三年前曾寫兩封匿名信恐嚇三名記者,今年曾被司警驗出其指紋,雖案件被歸檔,懷疑有人打壓言論自由,要求有關方面對該名高層停職並調查。澳廣視執行委員會昨日發出聲明指出,由於檢察院已分別於一二年十月及一四年六月對有關事件調查後歸檔,因此執委會對此並沒有任何補充,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遞信團體代表表示,澳廣視前新聞部職員曹永賢在二○一一年六月曾收到兩封格式相同信件,其中一封是語帶粗鄙的恐嚇信件;另一封則是“溫馨提示”為題,隨後報警處理。由於因證據不足被歸檔。至檢察院近日有文件指出,司警在“溫馨提示”信件中驗出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一成員的右指指紋,但因信件內容並無以法律所規定的罪行作威脅,因此不構成恐嚇罪。

以軍炮擊沙灘殺4踢球巴童 外媒聚腳酒店外逞兇 稱打擊哈馬斯 (《明報》,18/07/2014)


 以軍炮艇周三炮擊加沙海灘,導致4名9至11歲的巴人兒童被炸身亡,惹來國際譴責。圖為事發時一名巴人男子抱起一名被炸傷男童奔走求救,惜男童最終不治。(路透社)
 事發沙灘位於外國記者聚居的酒店附近,一名身穿電視台防彈背心的男子和救援人員一同抬走一名遇難男童的屍體。(法新社)
 其中一名遇難男童的母親得知兒子死訊,在清真寺外抱頭嚎啕大哭。(路透社)
 4名巴人男童屍體周三停放在清真寺內,親友和民眾痛哭哀悼。(新華社)


【明報專訊】以色列炮彈周三擊中加沙海灘,殺死4名正在踢球玩耍的漁家孩童,引發國際非議。事發沙灘就在外國記者落腳酒店附近,多名記者目擊及參與救援。死者家人斥責以軍冷血屠殺,以軍辯稱空襲沙灘是為了打擊哈馬斯武裝分子。分析指,今次事件在眾目睽睽下發生,將令要求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介入斡旋的呼聲增加。以色列與哈馬斯雙方昨日在埃及商討停火,以方人員一度放風稱達成協議,但以國外長及哈馬斯方面迅速否認。

以軍炮艇突襲加沙漁民聚居地

周三慘劇發生於加沙一處漁民聚居海灘。醫護人員和目擊記者表示,位於地中海的以軍炮艇射來3枚炮彈,海灘上孩童和大人四散奔逃,若干小屋遭擊中,驚恐的孩童邊逃竄邊驚叫:「有人死傷了!」目擊者稱,以軍炮火似是衝着海灘上漁民棚屋聚集區而來。

一些孩童衝進西方記者下榻的戴爾拉(Al-Deira)酒店,記者目睹最少3名孩童身上有炮彈碎片造成的傷勢,其中一人胸膛和肺部重傷。加沙衛生部門說,4名孩童喪生,第5名孩童傷勢嚴重。現場消息稱,4名被殺兒童是同一家族的表親,其中兩人10歲,另兩人分別9歲和11歲。他們在遇害1小時後舉殯,數百人出席,憤怒的叫喊聲震天。一名親屬向CNN記者說:「這4個小男孩在發射火箭嗎?他們只是在沙灘踢球!」

記者悲憤救人:他們只是兒童

目擊和參與救援的西方傳媒人員包括英國第4頻道、《衛報》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記者。NBC記者毛希丁(Ayman Mohyeldin)當晚在Twitter發帖稱:「4名巴人兒童在一次以軍空襲中被殺。他們在我們酒店前被殺前的數分鐘,我正與他們在踢球。」《衛報》記者博蒙特(Peter Beaumont)有參與救治一名重傷兒童,他形容自己心情沉重,跌至谷底,其Twitter寫着:「我們急救的男童仍有炸彈碎片在心口,肺部有滲液,仍清醒,等待手術救治。」他形容,當時不少行家大感氣憤,在酒店外向着不知在哪裏的以色列槍炮手大喊:「他們只是兒童。」

襲擊發生後,以色列和巴人武裝組織哈馬斯周三晚接納聯合國提議,周四早上10時(香港時間昨午3時)起實行5小時人道主義停火,以便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可以運送到加沙。以色列與哈馬斯代表昨在埃及首都開羅談判,以方消息稱雙方達成協議,同意由周五早上6時起正式停火。但以色列政府迅速否認,外長利伯曼稱有關消息「在現在仍屬不正確」,哈馬斯則強調談判仍在繼續。

以官:考慮地面戰重佔加沙

以色列內部近日持續有呼聲要求以軍對沙巴發動地面攻勢,以軍一名不具名高級官員周三更對《紐約時報》等媒體表示,以方正考慮長期重新佔領加沙地區。不過有觀察家認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顧忌地面軍事行動以至佔領加沙涉及的龐大政經成本,地面戰說法現階段更像是「心理炸彈」。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三重申「支持以方自衛免受火箭襲擊」的立場,同時表示對加沙大量平民傷亡感到哀傷。他呼籲雙方克制,並稱會盡外交力量推動停火協議。正於印度訪問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警告,以方至今拿不出可行的和平進程,可能受國際輿論孤立。

自以色列本月8日發動「護刃行動」空襲加沙以來,已造成至少223名巴人死亡、1580多人受傷。以色列方面則有一名平民周二在加沙北部檢查站附近遭火箭炮炸死。

(綜合報道)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高度關注懷疑政治打壓學者事件】 傳協:還社會免於恐懼的自由! (「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17/07/2014)

對於近日澳門大學和聖若瑟大學接連出現懷疑政治打壓學者事件,至今仍留下許多指控和疑問尚待澄清,本會對此表示高度關注。同時更憂慮倘若一些敢於發聲、按照事實議事論事、教學表現獲得學生普遍肯定的學者,在不明情況下被「以言入罪」、被施壓、甚至被辭退,將是社會籠罩白色恐怖的警號。事關澳門的言論自由和公眾知情權,本會鄭重促請涉事各方,包括學校、相關政府部門和行政長官交待事件,澄清公眾疑慮,還社會免於恐懼的自由。

一如其他地區,澳門不少學者身兼時事評論員,或經常接受媒體訪問批評時政。作為一個新聞專業團體,本會高度關注這次有學者因評論政治或個人政治立場而被懲處,甚至在沒有任何口頭警告的情況下突然被解僱。根據目前已曝光的消息,有合理懷疑這些打壓涉及「政治原因」。必須指出任何人意圖用政治手段干預學者中立發聲,令講真說話的人反而遭受打壓,是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並非純粹的校內事務,特區政府不能以「學術自主」為藉口置身事外。

更重要是,當多元及異議的聲音開始被驅逐,當新聞界、學者和時事評論員都要面對隨時被滅聲、被操控的威脅,當市民接收的資訊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被層層「過濾」和「淨化」時,就代表著這個社會真的病了!溫水裡的青蛙快熟了!輿論口徑一旦被單一化,市民只能接收片面、偏狹的資訊,不但直接損害公眾的知情權,更會進一步打擊所餘無幾的言論空間。

本會重申,人們能否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暢所欲言針砭時弊而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脅,是一個地方政治開放和進步的重要指標。大學作為探求真理和知識的先行者,更應鼓勵學者和學生走進社會、積極發聲,而非服從權貴、自設政治禁區,將寶貴的言論自由讓位予其他利益。

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聲明
( 2014.7.17 )

公安守門 醫院嚴陣禁採訪 (《明報》,17/07/2014)

【明報專訊】廣州市巴士爆炸的32名傷者分別送到3間醫院,其中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一名醫生表示,因燒傷病人易缺水,昨天最重要的工作是輸液,同時亦需繼續消毒,避免傷口受細菌感染。

記者昨先後到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解放軍第421醫院及新海醫院。3家醫院的外科和燒傷科病房外均有公安把守,並以封條標識封鎖線,禁止採訪。

新海醫院外三科的兩個出入口有5名公安把守,記者嘗試進入後眼見傷者集中在其中兩個病房,大部分傷者均清醒及坐在牀上,與親人交談。當記者嘗試入內採訪時,一名便衣警員查問身分後驅趕記者。下午4時多,病房內約7至8名家屬在便衣護送下搭12座私家車離開。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ICU病房內有兩名重傷者留醫,外面未見公安把守,但病房另一後樓梯出入口則有兩名公安把守;有3名傷者留醫的燒傷科病房外,一度有10名公安把守,阻止記者採訪。

明報記者

中國啟動換發記者證 首度要求籤保密協議 (「自由亞洲電台」,16/07/2014)

中國政府本週二啟動2014年度新版記者證的換發工作,首度要求記者換證需與雇主簽訂保密協定,引發輿論震動。有評論認為,記者僅僅是一種職業,沒必要簽保密協議,此舉表明中國政府決意收緊對媒體的鉗制、強化對資訊流通的嚴控,並呼籲記者抗爭。

據官媒新華社報導,新版記者證從本週二開始發放,至10月30日結束,屆時舊版記者證將全部作廢,全國將有約25萬記者領到新證,並首次宣佈給新聞網站的記者配發記者證。由於這次換證首度要求新聞單位提供記者與媒體簽署的“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資訊保密協定”,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

支持該做法的線民“不是小安是曉安”評論稱:“記者的素質也應該好好規範一下了 。”而線民“21世紀草根動態社”則問道:“記者不是往外捅消息的嗎?怎成了保密的了?”

另一線民“張文祥RUC”稱:“公民記者沒有行政許可下的記者證,但有憲法言論自由丶知情權下的基本權利。微博客,我們每個人都是沒證的‘公民記者’。”

對此,浙江媒體人昝愛宗週三接受本台採訪時認為,記者僅僅是一種職業,沒必要簽保密協議,此舉表明中國政府決意收緊對媒體的鉗制。

“這是個倒退,為什麼還要簽協議?記者本身就是一個工作而已,如果是以記者身份外發東西那是他個人的自由,如果說違法了法律,你用法律來追究他就行了。沒必要三令五申下檔來要求記者。本身中國記者言論就不自由,這樣下去就更不自由了。出版總局就是故意讓人簽這個協議,你不簽,不給你發證件,也沒辦法的,要麼不當記者,要當記者就得聽他的話。這是沒有依據的,是控制記者的非法行為,應該有些記者出來表示抗議。”

據報導,有中國記者向香港《南華早報》表示,簽署這類保密協議後,對異地監督報導的言論管控恐將更為嚴厲。也有分析認為,當局這些措施的目的是在互聯網時代,對於日益頻密的資訊流通,進行報復性的嚴控。

去年10月,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通知,規定全國新聞採編人員在2014年統一換發新版新聞記者證前,必須先接受培訓和考核,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通知下達後,遭業界人士痛批,認為此舉是當局為加強新聞管制而採取的控制意識形態的新手段。

而近一個月來,中國政府更對媒體頻頻出招打壓。

上月18日,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通報,不准媒體跨行業丶跨領域採訪報導,禁止新聞記者和記者站未經本單位同意私自開展批評報導。引發輿論熱議,認為此舉等於是對新聞界禁言。

上月30日,中國政府發佈《新聞從業人員職務行為資訊管理辦法》,要求新聞單位健全保密制度,禁止非法複製丶記錄丶存儲國家秘密,禁止在任何媒體以任何形式傳遞國家秘密,也不得通過網站丶博客丶微博丶微信丶論壇丶講座等透露職務行為資訊。這些管理方法被批是從源頭上管控言論傳播。

上週三,新華社的報導再引述新聞總局負責人強調,新聞從業人員不得擔任境外媒體的“特約記者”丶“特約通訊員”丶“特約撰稿人”或專欄作者等。此規定遭外界抨擊為緊縮新聞自由和言論尺度。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週三告訴本台:“自由記者甚至沒有記者證,他們可以自由地披露一切,哪怕是涉及到所謂的‘國家機密’。就像《紐約時報》的記者披露尼克森越戰的檔,《華盛頓郵報》報導水門事件等等,當時尼克森都是以國家機密為由,要求他們停止報導,但是《紐約時報》丶《華盛頓郵報》這些報紙都是不為所動,敢於冒犯強權最終實現新聞自由和社會公正。像高瑜披露的那些檔可能在西方國家就不算犯罪,本身就是社會上一直在流傳的內容,但在中國就不一樣。”


(特約記者:忻霖 責編:林迪/申鏵)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白文浩引述調查報告 兩主持人表示沒受打壓 (《正報》,16/07/2014)

【本報訊】有報道指,澳廣視處分在六月四日穿黑衣的節目主持人。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聲稱,調查顯示,上述報道內容明顯與事實不符,但是,有議員要求公開報告,有議員批評澳廣視「自己查自己」。白文浩回應,那是具名的內部調查,為了保護私隱,不應公開,相關調查員也是獲得同事尊重的。

今年六月,香港傳媒報道,澳廣視節目「澳門早晨」兩名主持,在六月四日穿黑衣出鏡而受到打壓。直選議員區錦新提出相關的口頭質詢。

昨午,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在立法會表示,澳廣視董事會委任一名公司主管作為調查員。相關調查報告證實,香港傳媒的報道內容明顯與事實不符,兩名主持人表示,沒有受到打壓及處分,也沒有受到不公平對待,亦從來沒有聽聞主管說過:「兩年唔使旨意升職」及「一毫子人工都冇得加」。

議員區錦新及梁榮仔促請,澳廣視公開上述報告。議員高天賜認為,澳廣視「自己查自己」是有問題的。議員吳國昌提出,白文浩能否適時發現中文頻道的新聞問題。

保護私隱不便公開

白文浩表示,由於,那是具名的內部調查報告,需要保護相關人事的私隱,所以,不應該公開。他又聲稱,董事會委任的調查員是有聲譽的專業人士,獲得同事的尊重。

他證實,由於澳廣視的節目能直接進入本澳家庭。因此對市民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故此,澳廣視謹慎要求所有出鏡員工必須衣著端莊,並需維護公司良好的形象。

白文浩引述調查報告指出,六月三日,節目部總監約見負責節目的監製及兩名在六月四日當值的節目主持人,並要求他們保持立場中立。在六月四日下午,該總監再次約見上述人員,通知兩名主持人在六月五日及七日繼續擔任節目主持人,而六月六日就有關新環節製作負責其他分配的工作。

他補充:「為了使大家不會對上述的情況產生疑問,需公正地指出公司主管會經常約見主持人,就製作內容向他們作出指引及聆聽意見,以確保節目質素及正常運作。」

澳廣視不全面公開黑衣調查報告 (《市民日報》,16/07/2014)

【本報訊】就早前有香港傳媒報道指澳廣視兩名早晨節目主持人在6月4日當天主持節目時身穿黑衣,被澳廣視相關部門主管採取「雪藏」、凍薪、無職升的處罰。立法議員區錦新於立法會口頭質詢時稱,憂慮本澳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受到嚴重侵害,促請澳廣視詳細公開交代相關調查報告。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回應表示,相關報道與事實不符,且涉事的兩名主持人已簽署聲明表示無受到不公平對待,並多次重申因內部調查報告涉及私隱如當事人的姓名,故不會全面公開相關報告。

區錦新認為,澳廣視有責任維護新聞自由,澳廣視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就上述事件啟動內部調查,故促請澳廣視詳細公開交代調查報告,包括公開說明涉及哪個管理層面的操作,有誰該為此承擔責任?

白文浩昨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時稱,澳廣視董事會委任1名公司主管作為調查員,據提交至董事會的報告證實該報道的內容明顯與事實不符,涉事的兩名主持人在其聲明中皆表示沒有受到打壓及處分,也沒有受到不公平對待。他說,澳廣視的節目對市民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影響力,故澳廣視謹慎要求所有出鏡員工必須衣着端莊,及維護公司良好形象。調查報告亦指出:在6月3日節目部總監約見負責節目的監製及兩名在6月4日當值的節目主持人,並要求他們保持中立立場,他稱,需公正地指出公司主管會經常約見節目主持人,確保節目質素及正常運作。

新聞部除編輯手冊冇其他指引區錦新又指出:為免政治審查的惡行持續,澳廣視是否已着手公開諮詢制訂公共廣播服務約章,確立公共廣播服務捍衛新聞自由、編輯自主及確保具透明度受公眾監察的原則,推動公共廣播服務機構的正向發展?議員高天賜亦質疑中、葡文新聞報道有別。白文浩回應時強調,中、葡文台沒有不平等的對待,新聞部門有獨立的編輯自主權,並一向以新聞專業判斷來取捨每日的新聞內容,新聞編採處理不受任何外來干預,澳廣視沒有指引、建議對新聞作特別處理,唯一要求中、葡文新聞部門遵守自己制訂的《新聞編輯手冊》作為工作的參考指標,要有嚴謹性及客觀性。

白文浩續稱,新聞節目與娛樂節目不一樣,他強調,在澳廣視記者與主持人兩個職級有各自不同的職程,記者總是秉持自主及獨立性,而主持人則與其監製有着相互依附的關係。他認為,主持人只是主持節目,不應該加入個人意見,節目的權利及責任屬於製作人,故事件不涉及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

對不具名傳言沒條件跟進投訴對於議員梁榮仔再促請澳廣視詳細公開交代相關內部調查報告,向市民釋疑。白文浩重申,涉事的兩名主持人已簽署聲明表示沒受到不公平對待,且內部調查報告涉及私隱如當事人的姓名,董事會尊重他們,確保私隱,故不會全面公開內部調查報告。

區錦新及吳國昌再追問,在澳廣視更換最高領導人期間,澳廣視員工曾一再透過公眾傳媒表達,指出部門高層實行新聞審查,在政治上親疏有別,令澳廣視記者一直承受市民的尖銳批評和來自政治背景大社團的無理施壓。白文浩只回覆稱,對於不具名提出的傳言,由於聽不到雙方意見,沒有條件及難以跟進相關員工的投訴。

區錦新則建議澳廣視應設立受公眾監察的有效機制,會否每年定期召開員工公聽會、傳媒專業者公聽會、居民公聽會,確保履行公共廣播服務責任,確保新聞自由?白文浩只稱有不同途徑聽取意見,公司已建立多個長效機制,並委託獨立顧問以定期進行電視及電台的收視、收聽調查。

他補充說,過去3年澳廣視接觸885個有關投訴、讚賞、查詢等個案,當中406個透過24小時熱線所得,519個已回覆,其他因資料不足不能回覆。

傳澳廣視兩主持人遭打壓 白文浩重申與事實不符 (《華僑報》,16/07/2014)

 【專訪】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在回應議員區錦新的口頭質詢時重申,有媒體報導兩名早晨節目主持人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消息,證實了內容與事實不符。

 區錦新質詢對於六月四日主持《穿黑衣報導內容,有誰為此免責任?澳廣視可有其捍衛新聞自由、編輯自主及具有透明度?

 白文浩指所謂關於兩名主持人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報導,經調查後證實與事實不符,兩名主持人在其聲明中皆表示沒有受到打壓及處分。

 他強調,澳廣視明白傳媒公器作為社會監察者的角色和功能,擔當政府和市民訊息,意見溝通的橋樑。公司已建立多個長效機制,並委託獨立顧問以定期進行電視及電台的收視,收聽調查。◇

白文浩:打壓主持冇根據 (《澳門日報》,16/07/2014)

【本報消息】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白文浩回應議員區錦新的口頭質詢時重申,有傳媒報道澳廣視兩名早晨節目主持人在六月四日因穿黑衣主持受到不公平對待,包括所謂“雪藏”、凍薪及不得升職等,內部調查顯示傳言欠事實依據,與事實不符。為何不全面公開內部調查結果?白文浩稱須保障私隱。

白文浩提到,澳廣視透過不同途徑聽取居民意見,近三年收到超過八百個建議、投訴、查詢、表揚等,當中回覆了五百一十九個,未能回覆的多數因資料提供不足。

劉進圖踏步回家 康復路仍長 主診醫生:情况樂觀 (《明報》,16/07/2014)

 劉進圖(左)昨午由太太(右)陪同離開麥理浩復康院回家。他手撐一支拐杖,雙腳戴上腳托,步伐平穩地一步一步踏上歸家之路。(鄧宗弘攝)
劉進圖雖出院回家,但未來一段日子仍要每天回復康院做運動和治療,現時他的雙腿仍需戴着腳托托着小腿和腳掌(圖),利用大腿和膝關節的力走路。(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明報》前總編輯、世華網絡營運總裁劉進圖,留院治療4個半月後,昨日出院回家。其主診醫生葉永玉對劉的康復情况感樂觀,指他戴着腳托毋須輔助器材可走路和駕車,傷勢對他的生活影響不大。

每天回院做半天物理治療

劉進圖於今年2月26日遇襲,除肩背中刀,後腿雙膝以下神經線被斬斷,令其小腿及腳掌失去功能,他先後在東區醫院做手術,並在瑪麗醫院跟進治療,至4月下旬遷往薄扶林麥理浩復康院接受復康治療。劉昨日撰文,說終於可離開住了12星期的復康院,但不是康復出院,只是完成第一階段治療,在醫療器材的輔助下恢復了一定的行動能力,之後每天仍要返麥理浩復康院做半天物理治療,等待神經線長回腿部的肌肉去,直至雙腿不用腳托協助也能走路,才算真正康復。劉現時仍需戴上腳托,托着小腿及腳掌,利用大腿及雙膝的力走路。

主診﹕可走路駕車 生活影響小

其主診醫生港大矯形及創傷學系副教授葉永玉接受本報查詢時說,劉進圖的康復情况整體來說是樂觀,劉戴着腳托毋須使用四腳叉或學行架等輔助器材也可走路和駕駛正常車輛,受傷對他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骨醫:最終康復程度需觀察三四年

骨科醫生潘德鄰指劉可以駕車,主要靠膝關節的感覺踩油門及煞車,再加上他可靠腳托走路,顯示他日常生活所受的影響可減到最少,暫難判斷何時可無需腳托走路,最終康復程度亦則需觀察3至4年待神經線重新生長後才能評估。

威爾斯親王醫院骨科顧問醫生容樹恒說,將來若劉的神經線恢復不理想,可檢視剩餘的功能,以肌腱轉移手術令腳掌有活動能力。他建議劉在家裏也要堅持鍛煉,保持雙膝關節不變僵硬、小腿肌肉不萎縮、筋腱靈活,才能配合神經線重新生長後恢復功能。

涉嫌斬傷劉進圖的兩名疑犯目前仍在還押,等候下月1日在東區裁判法院再提訊。

明報記者 談誦言


醫院如修道院 出院心情忐忑

【明報專訊】7月15日,離開住了12個星期的麥理浩復康院病房,回家了。是的,終於出院了,但不是康復出院,只是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治療,在醫療器材的輔助下恢復了一定的行動能力,之後還要每天回來做半晝物理治療,等待神經線長回腿部的肌肉去,直至雙腿不用腳套協助也能走路,才算真正康復。

無論如何,能夠回家休息,總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但這幾天我心情忐忑,思緒起伏不定。那不是因為我對病房日久生情,而是擔憂在住院的日子建立起來的生活節奏與規律,將來不曉得能否維持,平靜的心境、澄明的思緒、活潑的靈魂,不曉得會否改變。

不知能否維持規律生活

在麥理浩的日子,我每天早睡早起,晚上10時前休息,早上6時半前起牀,有一個多小時安靜地讀聖經和祈禱,然後梳洗和吃早餐,8時30分至11時30分在物理治療室做3個小時的鍛煉,中午12時吃午飯,小休片刻後,1時30分又回到物理治療室,2時30分去職業治療室,直至3時30分下課。全天合共5個小時的治療,當中大部分時間做各種運動,小部分做超聲波和電療。下午5時吃晚飯,6至7時看新聞報道,7時後看書或寫作,然後到病房外繞圈走路半個小時,9時半上牀。

朋友來探病時常說,你臉色很好啊,我的標準回應是,當然啦,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勤做運動,氣色自然好。從大學一年級開始,30年來從未試過這樣健康地生活。

每天沉思 探索過去未解事

除了身體的運作規律改變,住院的日子還帶來了思想、情緒和心靈深處的變化,我的感覺就像進了修道院,每天都在默想沉思,在探索一些過去因太過忙碌而無法了解的事情。如果朋友問我,有什麼得着?我會說,得着很多,一是原來過去日忙夜忙的事情,有許多並不是真正重要的;二是原來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正常的;三是原來每天生活裏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四是原來這個社會有許多人比自己不幸,需要關懷。你也許會說,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吧。是的,可是我過去一直看不見。

感謝醫護同事警察

我要感謝的人很多,包括東區醫院、瑪麗醫院和麥理浩復康院的各位醫護人員,你們既專業又有愛心的照料,讓我奇蹟一樣地迅速康復。我要感謝每一位在病房外守護着我和家人的警察,你們的全天候保護讓我可以安心靜養。我要感謝親人和朋友們,你們的探望和關懷,是滋潤心靈的良藥。我要感謝公司的同事,你們緊守崗位格外辛勞,讓我可以暫時放下職務。最後,我要感謝我的主診醫生葉永玉教授,你待我像相識多年的朋友,彼此分享家事。我也要感謝周肇平教授,你在百忙中多次抽空來為我量度雙腿神經線的生長進度,給了我許多的鼓勵。

【劉進圖感言之廿七】

留院逾四個月 劉進圖回家 (《蘋果日報》,16/07/2014)

【本報訊】留院逾四個半月的《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終於回家。他昨撰文表示暫完成首階段治療,仍需待神經線生長至腿部肌肉,雙腿能走路才算真正康復。今年2月「空降」《明報》出任首席執行總編輯的鍾天祥日前接受海外傳媒訪問時就稱,劉遇襲與北京無關,「他們不會這樣懲罰一個新聞工作者,不會要你死,會讓你成為英雄」。

鍾天祥稱事件與北京無關

劉今年2月26日遇襲送往瑪麗醫院搶救,後轉至麥理浩復康院,昨終出院。他昨在《明報》網站發表文章,形容留院期間像住進修道院,「30年來從未試過這樣健康地生活」;讓他重新思索人生,並感謝身邊每一個人,「這個社會有許多人比自己不幸,需要關懷。你也許會說,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吧。是的,可是我過去一直看不見」。

鍾天祥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訪問時指,劉遇襲相信與某些新聞報道有關,但沒明言是否涉及《明報》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合作調查中共高官離岸資產的報道,只稱會繼續與ICIJ合作揭發官員貪腐。他又認為劉遇襲與北京無關。

鍾又強調《明報》要客觀,確保新聞準確、持平,也應與新聞發展保持適當距離,「他們(同事)基本上能做到」,並稱讚同事專業及充滿熱誠。他否認老闆張曉卿安排他空降整頓辦報方針,討好北京;又稱自己是開明的人,不會干預編輯自主,就算在《明報》刊登評論他本人的文章也沒問題,「只要不涉及誹謗就可以」。明報職工協會昨晚發聲明,指鍾天祥為劉的案件定調,工會向他查詢是否掌握進一步資料,但鍾拒回應,工會表示失望。

中國訪民在北京一報社前集體喝農藥自殺 (「美國之音」,16/07/2014)

香港 —

據中國媒體報道,包括5男2女的7個人,星期三上午8點多在北京東城區中國青年報報社門口集體喝農藥自殺。網友上傳的網路圖片顯示,這些人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旁邊扔著幾個農藥瓶子,許多人圍觀,大批警車、120急救車趕到現場處置。

中青報説,首先發現集體自殺事件的報社門衛緊急報警,目前7人已被送往醫院,警察已介入調查,尚未確認7人服用的是什麼液體。而報社已派人了解此事,將密切關注事態進展。

另據南方都市報記者證實,確認所喝液體為農藥,7人來自江蘇省泗洪縣青陽鎮,申訴信稱去年因拆遷徵收補償問題到上級信訪部門陳情,後被當地官方帶回強制關進“黑牢”。

目前還沒有官方對這個集體自殺事件的消息,不過事件已經引發媒體和網友的極大關注。

BBC記者將罷工12小時要求提高工資 (「BBC」,15/07/2014)

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將在下周三(7月23日)英聯邦運動會首日舉行12小時罷工,要求提高工資。

英國全國記者總工會(NUJ),廣播娛樂電影與劇院業工會(BECTU)和聯合工會(Unite)投票通過發動這次罷工。

全國記者總工會表示,BBC記者在過去5年實際工資減少了10%,而公司把大量的資金用於上調高管的工資和補貼。

NUJ表示,77%的工會成員投票支持罷工行動,BECTU有79%的會員投了支持票。

參加這次罷工行動的BBC雇員,除了記者之外,還包括製作人員和技術人員。

全國記者工會主席斯塔尼斯利特(Michelle Stanistreet )形容這次罷工行動是「決定性的」。她還表示,投票結果清楚顯示BBC記者不准備接受「微薄的薪酬方案」。

BBC提出,雇員年薪不到50000英鎊,將提薪650英鎊;雇員年薪超過50000英鎊,將提薪500英鎊。

斯塔尼斯利特指出,BBC管理層一邊享受著「慷慨上調的」工資,一邊卻向職工「大談」緊縮措施的必要性。

她說,「在高管的補貼和慷慨上調工資以及親朋好友的工作方面,BBC高層總是唯命是從。」

工會主席斯塔尼斯利特要求BBC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公司高管的工資必須實行15萬英鎊封頂,這樣才能「拿出錢來保證所有雇員獲得公平的薪酬」。

BBC公司發言人說,公司將盡全力使觀眾在觀看英聯邦運動會報道時不會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將繼續與工會開展對話,旨在解決這些糾紛。」

「我們已提出經過改善的薪酬方案,我們必須考慮到整個BBC需要節省大量資金,做到少花錢多辦事。」

(編譯/責編:路西)

日中記者東京交流會在爭論中閉幕 (「BBC」,16/07/2014)

中日兩國主流傳媒編輯、記者等出席的「日中記者交流會議」本周一、二在東京舉行第九次會議上激烈爭論。

這次中日記者交流會是雙方去年4月以來第九次召開。在這一非公開會議上,雙方都指對方正在走危險道路。

不過周二閉會時,雙方也都承認改善彼此國民感情,通過冷靜報道各種想法的傳媒重要性。

雙方代表併發表聯合評論說:「為了改善兩國關係,縮小兩國一般國民之間的認識鴻溝,傳媒作用重大。」

「危險道路」

兩天會議討論的包括「安倍政權與習近平政權」、「日中兩國的社會問題」、「彼此的20歲」、「面向新日中關係的傳媒角色」四大議題。

中方代表團由《中國青年報》社長陳小川率領,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白岩松、鳳凰衛視中文台助理台長黃海波、新華社《參考消息》時政新聞編輯室主任吳學蘭等10名成員出席。

日方由電視主持人田勢康弘率領,《產經新聞》總編輯乾正人、官方電視台NHK解說主幹加藤青延、《每日新聞》論說室專門編輯委員阪東賢治等9名成員出席。

兩天的會議上,雙方激烈爭論在東海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海域中日持續緊張的關係是否由偶然衝突向戰爭發展。

中方成員指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歷史認識和容許集體自衛權「是否向戰爭目標推進」、「正在走非常危險的道路」等。

日方成員則反駁說,包括東海在內的海洋緊張局勢是中國傾力動作導致,「走危險道路的是習近平主席」、「中國的強硬姿態令日本輿論趨於嚴峻」等。

不過在環保、能源、高齡化社會、網絡時代等共同的課題與關心方面,日方與會者透露,雙方的討論還是「有建設性地推進」。

這次會議由日方的「日中記者交流會議實行委員會」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日本外務省、日本官方的國際交流基金會、日中貿易促進機構和中國駐日使館援助。

此外佳能、西武持股、全日空、電通、豐田汽車、三菱商事、共同社、朝日電視台等民間企業合作,官方電視台NHK也參與了合作。

在近年中日關係惡化的形勢中,這次會議前,中國《重慶青年報》電子版刊載帶美國二戰時核彈攻擊日本廣島、長崎時的蘑菇雲地圖來提出「日本又想打仗了」的廣告,引起中日傳媒之間的指責。

(責編:蕭爾)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佛山新聞禁粵語 餐牌棄用繁體字 (《明報》,15/07/2014)

【明報專訊】廣東佛山市將於今年10月份迎接省語委辦(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評估驗收。上周五(11日),佛山市召開迎接評估動員會,規定電台、電視台自辦節目(地方曲藝和經省廣電部門特批使用方言的節目除外)以普通話播出為主。據稱,新聞中如用方言主持或採訪,就會被扣分。黨政機關如果普通話成為會議用語、公務活動中的交際用語,可加分。若政府機關對公務員說普通話沒有要求,將被扣分。此外,餐廳的菜單上不應出現繁體字。

南方都市報

禁粵滅繁蔓延佛山 媒體學校違規扣分 (《蘋果日報》,15/07/2014)

2010年,廣州電視台「推普廢粵」引發逾萬市民上街示威,力撐廣州話。

新一波「禁粵滅繁」運動來勢洶洶!繼上周傳出廣東省電視台新聞頻道,於9月全盤轉為普通話廣播後,佛山市政府下令轄下政府機關、學校、新聞媒體、公共服務行業,一律用普通話和簡體字,新聞採訪講粵語要扣分、課堂講粵語寫繁體字要扣分、連餐廳菜單、宣傳單張都禁用方言和繁體字。

佛山市上周五召開「迎接廣東省二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動員會,推出相關「規範語言文字使用」方案。其中規定普通話要成為黨政機關主要工作、會議用語,如有機關不要求公務員說普通話將被扣分;能貫徹開會和公務活動用普通話交流,可獲加分。

菜單說明書禁繁體字

另外地方電台、電視台80%以上節目需用普通話,新聞一旦出現方言主持或採訪,就要扣分。方案還要求幼稚園、小學的校園語言,在教學、其他活動和交流中都要用普通話,否則將扣分。老師授課及批改功課時不得寫繁體字、異體字或錯別字。

評估範圍還包括主要公共服務行業,「小吃店、飯店的菜譜上不應該出現繁體字」,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業,其宣傳材料、說明書等要用「規範的漢字」(指簡體字),街頭宣傳單張中常見的粵語方言用字也不允許。另外企業名、商品名不得用繁體、異體,文物古迹、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已註冊的商標等則獲豁免,但應另標規範漢字的副牌。佛山將於10月迎接省語委辦的評估驗收。

消息一出,引起不少反對聲音。禪城某街道辦工作人員王生說,基層會議或活動多使用粵語方言,很多長者根本聽不懂普通話。廣州知名主持人陳揚微博抗議道:「語言歧視是一種文化歧視,並不比種族歧視高尚。」這一波沒有解釋原因的粗暴行政命令,會否如四年前那樣掀起捍衞粵語的街頭運動,各方拭目以待。

廣東《南方都市報》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敢言得罪政府判囚 伊朗女記者面臨笞刑 (《蘋果日報》,12/07/2014)


伊朗當權者縱高壓打擊新聞自由,仍禁不住敢言者發聲。當地一名女記者因為散佈反政府訊息,面臨50下笞刑及監禁兩年。

拉蘇莉(圖)以敢言見稱,參與過2009年綠色革命,去年被政府秋後算賬拘捕,一直保釋至今。當局在周一終於發出通知,指她涉嫌散佈反政府訊息及「擾亂公眾秩序」,被鞭笞後,將連同另外數十名記者到德黑蘭臭名遠播的埃溫監獄服刑。

致力向西方示好的伊朗總統魯哈尼,競選時曾揚言會放寬新聞自由,可惜自他上任後,國內已有至少兩份改革派報章遭查封,拉蘇莉等記者被捕後亦被迫上電視,當眾「承認」勾結英國廣播公司、英國情報機構等西方勢力。分析指,魯哈尼並非出爾反爾,只是在強硬派的掣肘下愛莫能助,原本擁護他推行變革的支持者亦逐漸失去信心。

英國《泰晤士報》

電視台新聞「粵改普」 廣東網民號召抗議 (《明報》,12/07/2014)

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近日的「正點報道」欄目從粵語變成以普通話播出,引起外界對「推普廢粵」的關注。(網上撮圖)

【明報專訊】距離廣東「撐粵語」風波近4年後,廣東的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再起波瀾。有廣東網友發現,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近日的「正點報道」欄目從粵語變成普通話播出,而有傳言稱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的所有節目從9月起均會轉為普通話播出,懷疑這是當局再次嘗試邊緣化粵語的舉措,但廣東電視台官方人士稱這只是正常的節目調動,否認有9月全改普通話的計劃。

廣東電視台網站上的視頻資料可查到,6月30日之前,「正點報道」均以粵語播出,但6月30日當日起,就改為普通話播出。有廣東網民留意到這一改動,並在「撐粵語」人士創建的「羊城網」發文指,原來的粵語主播也全被替換。該網站引述未經證實的消息指出,傳9月1日開始,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所有節目均會轉用普通話播出。也有消息稱,電視台汲取2010年「撐粵語」事件教訓,對此不作任何預先公開的宣告。

粵語「正點報道」 7月變普通話

正點報道欄目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每逢整點播出,每天播出9次,是新聞頻道中目前為數不多的廣東話欄目之一,其他如全球大視野、廣東報道、權威訪談等欄目,都已經用普通話播放。

事件引起網民熱議。有網民表示,廣東有大量不懂粵語的外來人口,用普通話廣播有助他們瞭解廣東本地資訊。

但也有網民稱,廣東衛視等頻道是用普通話播出,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取消原來的粵語新聞節目,「你有你玩,我有我玩」。

有稱助外來人 有稱普通話頻道足

廣東電視台官方微博有網友留言,要求就本次事件出面解釋;也有人說,廣東電視台改用普通話播放,不如改名為「北京電視台」。有網友評論道,「正點報道」改為普通話播出後,連字幕都沒有,令本地老一輩的觀眾無法收看,「真係要趕盡殺絕?」而處於漩渦中心的廣東電視台「正點報道」欄目,已關閉其在新浪微博的官方帳號的評論功能,用戶無法留言。

今年4月,廣東電視台與廣東人民電台、南方電視台等合併,組成新的廣東廣播電視台。有網友指出,當時看見合併的消息時,已有不良預感。

電視台稱未聞9月改普通話

旅美廣東籍維權人士北風(溫雲超)在facebook留言呼籲,7月26日星期六,在4年前「撐粵語」運動聚集地廣州地鐵江南西站A出口再次發起集會抗議。

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一名負責人向本報稱,新聞頻道早前對欄目清理,一批收視低的欄目停播,因此有普通話主播需安置,因此安排來播「正點新聞」,粵語主播則繼續在新聞頻道的主打節目「新聞在線」中播音。該頻道的其他欄目、廣東珠江台等其他頻道的新聞欄目均未收到要改語言的消息,9月1日全面取消廣東話播音亦不實。


4年前倡「撐粵語」 2000人曾上街

【明報專訊】4年前的廣州撐粵語行動源於一名政協委員的建議。2010年6月,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紀可光遞交書面建議,認為廣州電視台應改用普通話,既利於未來改為衛星頻道向全國播放,亦方便在11月亞運會期間讓到訪廣州的外地人收看。

事件持續發酵,終在7月25日醞釀成廣州民眾集會抗議。當日下午,有民群在江南西路地鐵出口外一片空地上聚集,不少人跟隨網絡號召身穿白衣到場。

汪洋籲勿被利用

人群最多時超過2000人,警方要關閉一個地鐵站出口,並組成人鏈封鎖一段行人路,不准人再進入該區。人群一度向2樓平台拍攝的警員豎中指並高叫「收皮」,警方從現場帶走了一名香港記者。

廣州市政府將事件定性為「非法集會」。公安局隨後通報,以帶頭滋事、堵塞交通、擾亂公共場所秩序刑事拘兩男一女共3人。

時任省委書記汪洋稱,參與「撐粵語」行動的有三、四成是學生,不了解情況,呼籲民眾不要「被利用」。

怕「習總」變「雜種」 廣州話遭滅聲 (《蘋果日報》,12/07/2014)

屈炫希在微博貼出最後一次以廣州話報「正點報道」的照片。
接手「正點報道」的女主持一口標準普通話。

「掉哪媽,又嚟搞過?」四年前,觸發粵港民眾聯手上街抗爭的廢粵語行動悄悄再現。多年來以廣州話播出的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正點報道」,上月底突然改為普通話播報,原主播大換班。傳從9月1日起,該台新聞頻道所有欄目將全部改普通話播出。當局對此次廢粵行動不作任何預先公告。事件令廣東觀眾網民大感愕然,批評當局「溫水煮青蛙」,最終消滅粵語!有網民譏稱:「是不是習近平怕聽到『習總』變『雜種』?」

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現有五個欄目,包括「正點報道」、「新聞最前線」、「廣東早晨」、「查娛飯後」及「新聞故事」;其中前兩者為廣州話播出,尤其「正點報道」為頻道主打,從早上9時至下午5時逢正點播出半小時,自創辦以來一直用廣州話。

女主播告別貼文突被刪

但有觀眾發現,上月30日起該欄目突轉普通話播報,原有主播屈炫希、廖海同、林彬等全部消失,換成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主播。

事件令廣東網民嘩然。有網民向電視台問詢,但不果。有網民引內部消息指,該台新聞頻道將從9月1日起全面採用普通話播出,觀眾不會再在該頻道聽到粵語;並指該台改普通話播報是上級決定,台方已作收視率大幅下滑預期,並吸取2010年民間撐粵語事件的教訓,對有關決策改動不作任何預先公開宣告。「正點報道」官方微博已設置禁止評論。

官方秘而不宣,但網民發現,「正點報道」女主播屈炫希早在上月28日於微博貼照片,稱是她最後一次主播「正點報道」所拍,「以此照片紀念,道別。謝謝你成就了我!」該微博昨晚突然被刪除。另一位粵語男主播鄺倪升則貼出在室內答卷的照片,稱「普通話考試,我要換普通話播出,你怎麼看?」語氣充滿淒涼味道。《蘋果》記者翻查「正點報道」播出紀錄,證實從6月30日起全改普通話播出。

事件勾起廣東網民對四年前因廣州電視台「推普廢粵」引發的挺粵事件的回憶。有網民指,廣東衞視是普通話台,廣東電視是為本地觀眾服務,大部份也被「普(通話)化」,現在新聞頻道也要「換普」,「這還是廣州嗎?」批官方曾承諾不會「廢粵」但言而無信。有網民譏稱:「是不是習近平上台,怕聽到用廣東話叫習總?」廣東話「習總」與「雜種」同音。

銀行客戶服務也取消粵語

更有甚者,網民踢爆廣州一些銀行客戶服務竟取消粵語,只提供普通話服務,質疑「下一個將會是電信運營商」。網民哀嘆「粵語在廣東將全軍覆沒」、「他們用溫水煮青蛙,一步步蠶食粵語的公共生存空間」;呼籲「起來!捍衞母語」,號召網民向廣東電視台電話和電子郵箱致電發信,以示抗議。

廣州羊城網/新浪微博

網民有話說

「掉哪媽,又嚟搞過?」
「真係無眼睇,咁嘅電視台由得佢死了!」
「呢班愚蠢政客,真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
「你有你玩,我有我玩;點解一定要你死我活?」
「幾年前應承咗唔撤,而家偷偷撤,再唔信佢哋!」
「唔可以等粵語快滅亡再出來抗議;而家就要出聲!」
「到我80歲無牙時,粵語可能會成古董,冇人識講了。」
「廣東台咁做法,話貼近市場係假,向上表忠心係真!」
「今次你想再鬧一定唔掂,政府唔會俾你地出街鬧了!」
「粵語是我們的母語,母語地位高過第二語言係天經地義! 」
「香港講廣東話,因大陸人少。如果香港開放定居,用不了10年就會同廣州一樣!」

羊城網/南方論壇


四年前廣州青年示威撐粵語。

粵港民眾曾聯手捍衞母語

【新聞背景】

2010年6月,有廣州市政協向政府提交建議,要求將原來粵語播出的廣州電視台新聞頻道改普通話播報,以適應當年底舉辦亞運會之需,加上近年當地中小學禁學生講廣東話,引發廣州等地市民抗議,香港市民亦北上聲援。有中學生穿上印有撐廣東話口號的T恤,在市府前廣場「快閃」示威。

同年7月,廣東媒體披露,明代名將袁崇煥在東莞石碣故鄉紀念園的粵語口頭禪銘牌「掉哪媽,頂硬上!」被當地文化部門鑿走,更如火上燒油,一下點燃廣州民眾「捍衞母語」怒火;7月11日、25日和8月1日,大批市民相繼湧上街頭集會示威「撐粵語」,令當局驚恐萬分,強力鎮壓同時,包括時任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等紛紛出聲,否認「廢粵」,汪更稱「我都學廣東話,誰敢廢粵」,以安撫人心。

事件還波及到同操粵語的香港,有市民和團體在港發起全球撐粵語行動;也有市民學生專程上廣州,參加撐粵語示威抗議,有學者更考證「掉哪媽」非粗口,而是等同北方口頭禪「去你媽的」,即「你媽來了也沒用」,以示態度堅決;並找出該口語被包括金庸在內古今眾多作家名人引用,絕非內地文化部門所想當然。

廣州撐粵語行動轟動一時,成為近幾十年來罕見的社會事件。海外輿論更將事件形容為「捍衞廣州本土文化的文藝復興運動」。

《蘋果》記者


東莞當局鑿去袁崇煥紀念碑座「掉哪媽,頂硬上」字牌,點燃四年前廣州撐粵語之火。

防地方勢力壯大 打壓異己

【拆局】

中共1956年出台政策,要求全國推廣普通話,即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話。表面上為促進社會交流,但終淪為當局防地方勢力壯大、打壓異己生存空間的手段。

多年來,海外輿論批評中共在西藏、新疆等地區強推漢語教育,導致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消亡,以達到防範分裂的目的。即使沒有分裂企圖的方言區,也因妨礙當局有效管治,方言文化也被以各種方式壓制。

廣東作為粵語方言區,長期由本地人當政,北京來的高官多不適應。傳當年江澤民為破廣東「山頭」,派李長春出掌,省委常委開會時竟大講粵語,李怒下禁令。同樣情況上海亦然,傳陳良宇時代胡溫少往上海視察,就因市委常委開會時全是「鳥語」聽不懂。

內地法律規定少數民族地區機關、學校、廣播電視台等可保留本民族語言文字,但在漢人蝗蟲式湧入及漢文化強大壓力下,這些規定多形同虛設,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各地方言被北方文化同化乃至消亡難以避免。

《蘋果》記者